千千看书>都市现代>敦煌天机>第157章 纪录片中的神秘封印(2)

我暂且不管那个男人是谁,只是循着对方的思路继续深入去想。

在艺术领域,的确存在很多著名画家的惊世名作是从废墟中、灶台后面、阁楼密室、地下仓库暗面的墙洞里发现的,当初将这些名作遮掩起来的人,正是为了“避祸”。

名作具有直指人心、洞见丑恶的强大力量,是最容易遭到统治阶层迫害的目标。于是,当这些名作诞生之初,就决定了它们不可能在当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是必须经过历史的考验、时空的琢磨、人类的去芜存菁化过程,才能历久弥新,焕发光彩。

基于这种考虑,被遮盖的最底层壁画一定是有着“触犯统治者忌讳”的意义,必须一层或者层层覆盖,才能韬光养晦,避开统治者党羽的搜索。

中国历史上曾有无数次改朝换代,大的朝代有秦、汉、唐、宋、元、明、清,小的朝代更替、地域政权易主的变化则不计其数,很多都没能用文字记载下来,百年之内,随风沙湮灭。

剖析敦煌历史,它在中原的隋唐、两宋时期曾有巨大的发展、变革,并逐渐成长为水草丰美、商贾云集、交易频繁、人人向往的戈壁中心城市。就如二战时期的港岛一样,一旦成为明珠,就会引起八方豪强的觊觎,战火掠夺,由此而起。

这种情况下,只凭臆测,并不能了解壁画下掩盖的真相,最直截了当的研究方法,就是一层层揭下来,直至岩石裸露之处。

“现在,四下无人,我可以肆意撕下这第一层壁画,看看举世瞩目的反弹琵琶图下面到底藏着什么。我跟那些臭名昭著的盗墓贼不一样,不是为了牟利,而是为了研究莫高窟后面隐藏的敦煌天机,这个理由,足够伟大而正确了。我用影像和声音记录下这一段,就是为里向后世表明,我的出发点是历史研究,而不是金钱名利。”那声音又说。

紧接着,画面中出现了一把锯齿小刀,刀身约有三寸长。

小刀握在一只青筋暴凸、皮肤皲裂的大手中,当刀尖指向反弹琵琶图时,那只大手轻轻颤抖着,一寸一寸向前挪移,显见此人的心情十分忐忑。

新版的《敦煌壁画保护条例》中,如果有人像画面上那人一样,用尖刀对壁画进行破坏,那么无论处于何种目的,都会即刻入罪,以“严重破坏国家文物”罪论处。

最重要的,任何人都无法预料,尖刀刺入反弹琵琶图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恶性后果。

我临摹反弹琵琶图那么久,即便是无人监视的情况下,也只轻轻触摸过那舞姬三四次而已,并且只碰衣服下摆的不显眼处,从来没想过要碰到她本人。

这是国家珍贵文物,仅此一份,别无复件。只要想到这一点,任何一个有良知、有修养的人,都会自觉地遵守参观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

我理解画面中那人的心情,但确确实实的,他手中的小刀刀尖已经碰到了壁画,而且是指向反弹琵琶的舞姬的手臂。

“一刀下去,就能挑开壁画,看看这舞姬后面究竟藏着什么。整个莫高窟壁画的精华都在这里,所有人物画像的视觉焦点,也是在这里。此时此刻,我即将揭开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图的秘密,真是太激动了,比当初的考古学家打开法老王金字塔墓门更有意义——”那声音说。

画面突然抖动了一下,刀尖与壁画接触之处,突然有一样东西快速地闪烁了几次,产生了一连串耀眼的火花,就像有人握着铁器不小心触电那样。

当然,莫高窟内是不存在漏电设备的,仅有的几处电源,也都由专人每天反复检查,生怕引起火灾。可以确信的是,这幅壁画的内里和表面都没有通电,完全保持着本色状态。

握刀的人倒下,小刀也消失在画面里。

我看着墙上的石英钟默数着,通常情况下,遭到电击的人,至少要二至三分钟才能缓过劲来。也就是说,那人要在二至三分钟之后才能重新开口说话。

“或许不是电击,而是另外一种壁画的保护措施?”我也变得忐忑不安起来。

我想到的,自然不是近现代博物馆中常用的壁画红外线保护系统,而是另外一种基于玄学意义的手段,即古物上附加的原始封印。

有考古知识的人自然明白,某些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断代”古物,自身一定有着“时空封印”,必须遵循一定的开启仪式,才能保证古物的完整性。否则的话,生手盲目打开,古物就会瞬间化为乌有。

我举一个小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昔日湖南长沙马王堆古墓开启时,带盖的餐盆里有着千年之前的陪葬食物,形状与色泽基本没变,仿佛端出来就可以吃一样。可惜的是,现场没有一个懂得古物开启仪式的专家,某个人根本没有做任何祷告、默祝的仪式,就毛手毛脚地将餐盆端出来,顷刻之间,盆中食物化为飞烟。

那种令人目瞪口呆的突变,就是马王堆古墓中的封印所致。

其后,同一古墓中出土“薄纱绫罗裙”时,专家们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先做了充分的开启封印的准备,请了当时国内排名前一百位的宗派高僧到场加持,才将那“史上第一轻、史上第二轻”的两件古代纱裙完好无损地请出了墓穴。

以上这些,都是能够在中国档案馆《马王堆古墓挖掘备忘录》中找到的,件件属实,字字无虚。

从前我曾想过,真的要揭开莫高窟壁画的首层、二层进行研究时


状态提示:第157章 纪录片中的神秘封印(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