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我主明疆>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上还真有嫌银子烫手的奇葩

在翰林院表尽新官的勤勉之后,柯潜终于回了趟家,戴氏将家里发生的事告诉了自己的丈夫,柯潜从妹妹那里得知她收留的伤者正是卓轩,虽然大感震惊,却没有流露出任何责怪妹妹的意思。

见丈夫闻讯后安定如常,戴氏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柯霜请哥哥今日为卓轩讲学,柯潜想着心事,随口应了一句。

既然回了家,就不能不见卓轩,为避人耳目,柯潜选在临近黄昏前,绕了一大圈,从后院进了“天外鲜”那间独室。

“卓贤弟。”

“柯兄······柯翰林!”

柯潜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云淡风轻的入座,“还是叫我‘柯兄’吧,叫官名听起来别扭,何况我只是一个小小修撰,没资格以翰林自居!”

初夏时节的阳光十分耀眼,透过疏密相间的竹林,映入窗内,在卓轩脸上留下斑驳的投影。

“给柯家添麻烦,我于心不安······”

柯潜伸手制止卓轩往下说,笑道:“既来之则安之,多思无益。”话锋一转:“恕我直言,家里长了棵摇钱树,我高兴不起来,贤弟虽是好意,但愚兄志在淡泊,家有一间蔽庐,几亩瘠田,足矣!”

卓轩暗中一怔,“柯兄不是打算在皇城附近购置宅第么?”

“可是,照‘天外鲜’的赚钱进度,到今年年底,柯家便能买下十余栋宅第。”

“不偷不抢不蒙不坑不纳贿,靠勤劳的双手赚钱,过富裕日子,有何不妥?”

“贤弟有所不知,人是会变的,家里金银成山,还如何修身养性?”

卓轩与柯潜独处过一段时间,知其秉性,迁入“天外鲜”后,他还拜读过柯潜高中状元的那篇策问,是柯潜考后默写下来的,凭借此文,可以以文观人。

“臣闻天下之事,莫不有其本,亦莫不有其要,盖先明诸心,则事得其本;远稽诸古,则事得其要。圣人之治天下,固莫不稽诸古以为之要,而亦曷尝不明诸心以为之本乎?本诸心以治民而致化隆;本诸心以教民而民性复;本诸心以养民而民生遂,故曰:心也者,万化之原,万事之本!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为道、德、功者,固不外乎此心,后世之所以法古为治者,亦不外乎此心······”

卓轩阅读这份殿试状元的大作时,曾被柯潜惊人的破题能力和提纲挈领的文字概括能力所折服,然而,令卓轩最感兴趣的并非状元郎的谋篇布局功底,而是后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

“道民以政,不若道之以德,使知入则孝,出则悌,下不敢犯上,卑不敢逾尊;齐民以刑,不若齐之以礼,使知少事长,贱事贵,耕者必让畔,行者必让路,下无争斗之讼,斯上有可措之刑矣······”

读了这段话,卓轩不愿给柯潜贴上“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标签,这个时代就是封建时代,现代人的观念在这里找不到任何市场,只会被斥为异端邪说。

撇开此文的时代局限性,卓轩读懂了像柯潜这类士子的入仕初衷与理想,柯潜极力否定政治与刑罚的必要性,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或者说,儒士的理想就是以德治代替政治,以礼教代替刑罚。

由衷的看重“德治”与“礼教”,且言辞恳切,可以看出,柯潜性情高洁,是严于修身养性的儒士代表。

卓轩有些无奈的道:“赚的是富人的钱,若柯兄只想安贫乐道,大可用赚来的钱接济天下贫民嘛。”

“一个人再怎么乐善好施,也无法让天下万民长久的安居乐业,要想天下大治,便得推行德治,以德治民、教民、养民,这是朝廷的齐民之要,并非士子的个人私行可以替代。罢了,贤弟也是好意,愚兄领你这份人情,过些日子,柯家又将有五人来到京城,栖身之地还是要有的,等凑足购买皇城附近一栋宅第的银两后,便让‘天外鲜’关门歇业。”

好吧,你是饱学之士,怎么说都有理!卓轩受柯霜管束日久,性情有所改变,不愿与柯潜争辩什么,心想“天外鲜”命运如何,自有柯霜出面与其哥哥理论,好像用不着他这个寄居者操心。

“我觐见天子还算便利,需要愚兄将你还活在世上的消息禀告皇上吗?”柯潜最终还是忍不住提起了这个敏感话题,目光闪烁不定,显然心中无底。

“不必,我在柯家是柯家的麻烦,到了天子那里,便是天子的麻烦,皇上日思夜想的都是大事,这个时候,天子未必乐见平静的政局受到干扰。就当原来的卓轩已死,而今留在‘天外鲜’的,是一个来历不明的陌生人。”

“大事?你所说的大事也包括东宫是否生变?”

“柯兄何出此言?”

“嗯,皇上说了,等我熟悉政务后,将命我前去东宫给皇太子讲学。”

“今日之皇太子师,他日之帝师,好啊,恭喜柯兄!”

“先别忙着道贺,朝中议论纷纷,东宫或将······生变,这趟差事别人避之唯恐不及。”

“柯兄无须多想,出任皇太子师,此乃受之于皇命,就算东宫生变,对柯兄又有何碍?”

“我不是担心自己的仕途,而是看不惯某些人的嘴脸,做了人师,便要对得起皇太子。”

“看不惯武清侯之流的嘴脸,担心去了东宫,会与某些势力发生冲突?柯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武清侯等人的嘴脸不重要,重要的是圣意!你是饱


状态提示: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上还真有嫌银子烫手的奇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