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草原特种兵>第三十章 军队建设

伏尔加河之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特种部队2营也速兀哥所部在舰炮掩护下抢滩登陆,在敌军眼皮子地下构筑野战工事,为后续部队建立了宽阔的登陆场。英勇的特种兵抵近到弓箭射程之内,以排枪攻击敌军,遏制了敌军骑兵的冲锋。

但是在此战中也暴露出了枪骑兵火力不足的问题,稀疏的排枪射击不足以压制大规模的骑兵冲锋,这是造成30余人伤亡的原因。敌军隐藏在密林里,限制了排枪射界,但是也使骑兵冲锋的队形疏散了,这使得2营还可以勉强支持。敌军的战术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对双方都不利。

巴根台设想过,如果是在广阔地域,特种部队突然遭遇大规模敌骑袭击,没有时间构筑野战工事,没有时间列阵,那么敌骑最终淹没少量的特种兵是可能的。在蒙古大军将来的作战中,无论是黑海沿岸国家,罗姆苏丹国,钦察部落,十字军骑士,俄罗斯骑兵,还是波兰、匈牙利、特兰西瓦尼亚等国都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巴根台从来就没有轻视过未来潜在敌人的力量。

所以,特种部队缺乏一种近距离的火力支援武器,可以连续射击,形成持续的弹雨。解决的办法,就是设计一款机枪装备到连排级的部队中。

以巴根台目前创立的军工体系,制造先进机枪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后坐力式连续射击,还是导气式、回弹式射击都需要一定的加工精度,在铜弹壳还遥不可及的时代,设计这样的机枪只能是奢望。

人类从排枪射击进入到机关枪时代,是从管风琴式机枪开始的。将一排枪管练成一体,然后射击,形成持续火力输出,实际上就是联排步枪。但是这种机枪的装填问题无法解决,一次射击之后,需要一个一个的重新装填子弹,复杂的战场上谁给你这个机会?这实际上就是一次性的枪械,敌人冲上来了,一次突然的火力急袭,然后销声匿迹。这肯定不符合巴根台的要求。

1718年,英国人詹姆斯巴克发明的第一种轮转式的机枪,类似于后来的左轮手枪。圆形弹仓可以容纳6颗子弹,摇动手柄一一对准枪管击发。这种设计其实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弹容太小,不足以压制波次的攻击。

直到1851年,一个比利时军官才发明了第一种可以投入实战的机枪。这是一种手动轮转式的机枪,将37根枪管筑在一个圆管里。圆盘形的弹盘同时也是一个闭锁块,弹容37发。将机枪后部的拉杆拉开,把弹盘放在后部弹仓内,推上拉杆就可将弹盘上好。这个时候37颗子弹正好对准37根枪管,同时也完成了闭锁,射击准备完成。然后摇动手柄,击发装置将这37颗子弹逐一击发,射击完毕之后,再重新上弹盘。

这种机枪被称为米特留雷斯机枪,使用这种武器,一个熟练的机枪手可以达到每分钟200发的射速,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压制敌重兵集团的大杀器,也符合目前的技术能力。巴根台就剽窃了这种设计,命奇斯托波尔枪炮厂试制样枪。

经过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3个月之后试制成功,随后进入批量生产。枪械全重235公斤,子弹口径15.4,和步枪子弹通用。为了保证米特机枪的机动性,奇斯托波尔车辆厂为该枪设计了专门的机枪车,可以伴随攻击部队前进,为骑兵提供火力支援。

第一批米特机关枪列装之后,特种兵们立即喜欢上了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但是制约这种装备使用的,不是武器本身加工的难度,而是火药生产。不解决硝石的问题,火药厂的产量就永远受限制。米特机枪的弹药消耗是巨大的,部队根本就供应不上,所以,目前每连只能装备一个机枪排,3个机枪组,每营直属的机枪部队也不过6挺。这样的火力强度,还是不够。

目前硝石的来援主要是阿拉伯商人从印度进口的硝石,奇斯托波尔火药厂在伏尔加河的岛屿上建立了一批硝田,另外就是从察合台兀鲁斯经过河中行省、阿姆河行省和朮赤兀鲁斯长途运输过来一部分。目前月产颗粒黑火药可以达到2吨,供应远征旅的训练和作战都勉强。

真正的火药消耗大户是海军。如果要在黑海有所作为,那么王后级的火力强度明显不够,新的更为强大的战舰正在设计中。将来装备32门真正大炮的战舰才是黑海舰队的主力,不解决硝石来源的问题,这样吞噬火药的巨兽也不是蒙古海军装备的起的。

俄罗斯战役已经迫在眉睫。在拔都王爷的严令下,特种部队的扩编已经展开,2个营的新兵已经训练了3个月。随着热武器成为特种部队的主战装备,中远距离的作战越来越成为主流,按拔都王爷的意思,必须要降低特种兵选拔的标准。一个新兵熟练使用枪械20天足矣,但是熟练使用弓弩至少2年,既然如此,特种部队坚持千里挑一的标准就不明智了。

巴根台并不太愿意降低特种部队的水准,在他心目中,一支小而精的部队远远比一支大而弱的部队更符合特种部队的定位。最终拔都王爷说服了他,因为摊子现在越铺越大,各个方面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经验、有勇气的特种兵。既然三河源头送来的学生杯水车薪,那么让部分特种兵承担更大的任务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毕竟蒙古人识字、识数的太少了。蒙古人民为特种部队付出的太多,现在需要特种部队在其他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了。

一部分特种兵被调整到工农业基地、海军、工矿企业、海关、建


状态提示:第三十章 军队建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