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回到天国当附马>第六百零五章 精心谋划

李鸿章提出的办法是诱敌深入,然后再围而歼之。

他提出,先以主力大军找一处合适的地方埋伏,然后再以一军做为诱饵,从而诱英印军出战,接着便想办法将其引入到太平军的埋伏之中,围而歼之。

其实,说穿了,这计也不是计,只不过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战术罢了,而这所谓的战术,甚至可以说已经被太平军都用烂了。

不过,也许正因为是用烂了,所以,太平军对此战术的运用就不失之于纯熟,而且可以说完全是已经烂醉于胸了,也就是说,太平军此时用此战术,必定用的更加得心应手。

而将难事变为易与之事,李鸿章是深谙化繁为简的道理,也更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看来,他提出采用此战术完全是有的放矢。

可是,这计说起来容易,恐怕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所有人都知道,双方大军对峙的这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根本就施展不开,那么,太平军将如何去找地方埋伏,如何能够找到隐藏这百万大军的地方,这可不是说一说就可以办到的。

如果连这最起码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又如何将此计付诸实施呢。

但是,李鸿章却有他道理。

他认为,太平军的一百五十万大军如今虽已合兵一处,但他们并非是完全聚在一起,而是分三个不同的方向对英印联军形成合围之势,曾国藩所统率的东路军在东面,田小二统率的西路军处西面,而黄旭亲率的预备大军则居南方,互为犄角,互相声援,给英印军构成无形的压力。

这就是太平军的兵力部署态势。

而正因为此,李鸿章才认为有文章可做。

他的想法是,东西两路大军可以从东西两路分别退却,然后迂回到南面找一处可以埋伏的地方进行埋伏。接着便只需静静地等待鱼儿入网可也。

而这两路大军必须做到完全退到英印联军的视线之外,让他们相信太平军的主力已经退走了。

与此同时,黄旭所率的预备大军则需要负责诱敌。

为什么要让黄旭诱敌呢,一来。黄旭所率的预备大军在纸面上要比其它两路大军弱一些,这让英印联军会生出轻视之心,而只有轻视才能带来机会,二来,黄旭的身份特殊。如果向英印军透露出他的身份,想必英印联军也会动一下坏心思,而只要他们敢动这心思,那李鸿章的这条诱敌大计就有成功的可能。

也就是说,这是一条有着很大成功机会,但也充满着危险的计策。

如果运用的好,英印军便能按照李鸿章的思路行动,而太平军大功告成的机会便会大增。

但是,如果运用不好,太平军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是因为。东西两路大军撤走之后,黄旭所率的大军就成了孤军,如果英印军倾巢而出,那黄旭就必须率五十万人马来对付英印军的八十万大军,一旦被英印军咬住,那损失必将重大,况且,这其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黄旭,这位中华帝国的皇帝。他可是在这预备大军之中,万一有什么闪失,不但太平军对印作战将会一败涂地,恐怕国内的局势也会因此而不稳。如果处理不好,也许黄旭花大力气建立起来的大好局面就会土崩瓦解,那就不仅仅是得不偿失的问题了,而是动摇根本的大问题。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条计策,到不如说这是一场赌博。一场对太平军来说输不起的赌博。

太平军一方必须慎重对待。

当李鸿章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之后,那些原本充满期待的目光便开始变得暗淡起来,他们从李鸿章的话中嗅出了风险。

众人都觉得,这完全就是用帝国的命运在赌,而这赌注实在是太大,大得让人难以接受。

一句话,这看似平常的计划策却是蕴含着一个巨大的风险,没人敢说行与不行。

可能,有能力下这个决心之人就只有黄旭这位帝国的掌舵人了。

而事实上,自从李鸿章提出这一计划之后,黄旭也考虑了很久,并且是将这事翻来覆去的想了很多,他并不是担心自己的安危,他相信即使有危险,凭借他的实力,不要说什么仅凭一己之力就能抗衡整个英印联军的狂话,至少,他如想自保,那绝对是没问题的。

而他真正担心的是,万一英印联军并不上他们这个当,他们并不出战,或者说并不以全军出战,那怎么办?

如果英印军龟缩不出,那他们不是白忙活了吗?这一来一去,他们得花多少精力,而且这大军来回调动的过程之中,万一有什么破绽被英印军发现,并善加利用,那太平军的损失可能会很大。

所以,这个决定还真是有点不好下。

“大帅,你怎么看?”黄旭低头沉思了很久,这才抬起头问曾国藩道。

黄旭素知曾国藩虑事周详,对此事,他相信曾国藩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

而曾国藩见黄旭垂询,连忙恭敬地道:“皇上,依臣的意思,此计未尝不可一试,但有一事却是万万不可,臣请皇上万万不能以身试险,只需派一员上将顶替皇上领军诱敌即可。”

曾国藩这话的意思是说,此计照行,但黄旭不可亲自领军诱敌。

由此可见,老成谋国几个字用在曾国藩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黄旭见曾国藩同意此计,心中便有了计较,然后他又将此计的前前后后连贯起来再仔细地想了想,便决定行此计策。

于是,黄旭拍


状态提示:第六百零五章 精心谋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