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网络游戏>随身带着番茄园>第六四七章 合法地位

唐晨东知道毕竟缅国是一个国家,在以后的统一过程中会占主导地位,所以,半个月后,唐晨东让周冰对外发表公告,单方面停火,等待缅国当局决定是否谈判。

实际上,缅国当局也已经是在苦苦支撑了。

缅国本来就没什么钱,一年的军费开支也是非常少的,这一仗加上去年对单帮的一仗消耗了太多的国力。

既然如此,那就谈判吧。

很快,双方派出代表在停火的前线商议,会谈的地点选在第三国。

本来缅国方面提议在华夏国彩云省会议,但唐晨东拒绝了这个提议,他觉得这事陷祖国于不义。

因为华夏国一直主张的是不干涉。

唐晨东提议在挝国。

经过双方反复商量,最后会议地点选在挝国靠近缅国的边境城市芦柑。

毕竟三利市承认缅国的国家主导地位,所以,这次和谈其实是不对等的谈判,而不是对等的双方在和平谈判。

但虽然缅国占据一些谈判地位方面的优势,但对谈判内容的优势缅国可就一点也不具备了。

三利市方面根本不松口。必须保证除了统一和外交之外的所有权力归三利市政厅。

缅国方面也知道这场战争他们根本已经消耗不起。

对单帮的战争持续时间更久,但投入的兵力反而没有那么多。虽然单帮的军力比三利市更多,但比起三利市自卫军来说。这些单帮的士兵更像土匪和乌合之众,一打就散。

所以,在对三利市的作战中,缅国当局损失得更多,但一点好处都没有捞到。人家本来从最开始也没有说过要脱离这样的话,打到最后,还不是跟最开始一样的局面。经过反复几次的谈判,缅国当局还是从唐晨东这边拿到了一点利益。

那就是派出一个税收督查小组,并让三利市把全年税收的百分之五上缴。

唐晨东知道如果不给一点好处,这谈判会是无休止的。而继续作战也不是唐晨东所想要的。那就给他点钱。

一年税收的百分之五。并不算多。

现目前三利市全年的税收怕还没有一个亿华夏币,百分之五才多少?想来也不过是为了一点点最后的颜面。

唐晨东干脆就慷慨的答应下来。

至于缅国当局是不是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知道三利市未来肯定会发展得很好,一年百亿的税收。拿去百分之五也是几个亿的钱了。

当然。尽管唐晨东已经低调到都不怎么在三利市出现了。但他很清楚,缅国当局同样清楚,他一直在持续对三利市施加影响力。不知道缅国当局对一号做过什么样的表态。反正现在唐晨东至少在表面上已经什么都没有做了。

双方终于在谈判桌上签字了。

签字后,双方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联合公报称三利市永远隶属于缅国,永不脱离,但缅国对三利市拥有保护其自主地位的义务。

三利市自此成为缅国最特殊的一个特区。在法律地位上得到了确认。

这是一个用实力和战争得到了结果。

唐晨东得到这个公报的全文后,终于是松了一口气。

这份公报有一份起草的华夏文版本,而不是翻译成的华夏文。

唐晨东来到三利市。对起草三利市各项独立自主的法律法规提供自己的意见,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不管怎样,三利市已经变成了一个和平发展的地方,这将是最好的时期。

这次,唐晨东可以放心大胆的发展这边的经济了,不会再有随时会被缅国的飞机轰炸的担忧。

很快,三利市政厅的牌子也变了。

唐晨东并没有只用华夏文标识,而是加了缅国文。以示缅国宗主国地位。

而三利市市政厅的名字也改为缅国三利特别市市政厅。

这一最重要的名称确立下来之后,唐晨东就开始对整个三利市的辖区进行重新规划。毕竟三利市地方也不算小。

跟北隅县那么大一个地方,在欧洲都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了。

反正一切都是从无到有,唐晨东把三利市重新划分为三个县一个市辖区。三个县就是三利市最主要的三个定居点。一个市当然就是三利市。

每个县下面按照地域条件分成若干个镇,镇下面有村。

毕竟相对于华夏国来说,三利市这边一个村不过几十人口,所以,生产小组就没有必要出现了。

划分了这些基层组织之后,就是开始选举或者推举产生各级政府。

以前郑长辉统治的时期,根本不可能有政府职能这样的词出现,所以,唐晨东要做的这些都必须是从无到有。

所以,唐晨东利用市财政修小学,修中学,并且挑选适龄儿童到华夏国内地去各级学校学习。

因为毕竟是缅国自己内部事务,所以,三利市的成立实际上并不需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而在缅国内部获得合法地位之后,唐晨东所做的一切都是合法的。

至于华夏国这边接不接收这些学生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在华夏国这边,谁不认识唐晨东。不说别的,唐晨东的古井村就有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学校,他要接受这些学生,谁也不可能拦着。

事实上,唐晨东还真的是让三利市这边的孩子到古井村去留学来着,毕竟同种同源,语言也相近,学习起来并没有多少难度。

唐晨东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些有教学能力的教师,这样才能完成整个三利市的脱盲工作。

但这不是一早


状态提示:第六四七章 合法地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