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穿越重生>远东野望1930>第二十四章 转变态度的杜鲁门
,马歇尔知道,既然对方都很清楚这些,也就没有办法去糊弄对方。

其实,随着德国的投降,苏联方面对于出兵的问题是一波三折的,最早,斯大林等人的意见是先观望,让英美中三国去和日本拼,反正苏联能渔翁得利就行,还可以做决定性的一击。

这些从他们的布置上面就能看出,苏联远东军区的兵力就有上百万,他们这些人在防备谁?无非是日本,这些兵力和日本在东北的关东军对比上超过很多,即使打起来,也不见得会怕日本。

另外就是他们的计划,囊括的范围太广了,这明显就是另有所图。

而陆铭突然出兵东北的举动,无疑给苏联带来了很大的变局,逼他们不得不抓紧行动,完全打乱了前面的计划。

这个时候苏联人有点拿不定要不要动手,最终他们选择继续观望,目的也是希望关东军和陆铭互相拼一拼再说。

马歇尔为首的美国参谋部,对这这些早就看在了眼里,他们的防备心理就更加的强了,如果说以前是60支持陆铭,现在已经到了80。在德国投降的这些天里,一份《俄国的形势》报告,对杜鲁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时候,罗斯福夫人像其他一些人一样担心他对俄国人的态度,他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如果要使天下太平,耐心必须成为口号。他对前驻莫斯科大使约瑟夫?e?戴维斯描述过,他如何对准莫洛托夫的下巴迅速地连续猛击两拳,而后问道:“我做得对吗?”

华莱士开始担心杜鲁门在没有充分掌握情况和思考下作出过的反应,双方军队在占领柏林后,发生了不小的冲突,而这个时候杜鲁门突然采取断然行动,在欧洲战争一结束时,不仅对俄国而且也对

法国和英国减少了租借物资,就连正在航行途中的船只被召回。

之前,丘吉尔早些日发来的一份绝密电报中,就要求英国和美国军队“坚守”他们在德国和东欧的现有阵地,而不要撤回到早些时候同俄国人达成的军事分界线。

丘吉尔说,“向他们表明我们必须拿出或保留的是多少”是至关重要的。

苏联的一些过激举动,产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都是为了利益,这个时候有个默契的方案,谁占领的地方,就属于谁的利益。

所以美国现在高层的态度已经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陆铭或许不知道,在美国高层中间,有人提出干脆先冷落苏联人一段时间,等结束日本战争以后再来谈判。

在后面的两天里,杜鲁门总统再次接见了陆铭,这次比任何一次都隆重,在座的有马歇尔参谋长,国务卿,战争部张,国会的议长。

双方的合作问题上,这次基本上也谈拢,陆铭在这次会谈中,总算拿到了自已想要的利益,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战后利益的划分问题。

陆铭是自已知道自家事,现在他们离不开美国的支持,这才能牵制和威慑英国,美国人也看出了这点,在他们看来,陆铭的强大对美国更加有好处,而且威胁也是最小的。

这些谈判看上去和风细雨,其实不比打一仗来的轻松,陆铭也算是磨练出来了,这次美国之行,他没有带李秋等人前来,很多问题都需要独立解决。

那些先一步送回的资料,到了青岛之后,专门有几架运输机在这边等候,在一队战斗机的护航下,卸下船马上就被秘密送回了缅甸。

当负责这个项目的那些科学家们看到这些资料时,全都大呼小叫的喊个不停,这些资料太宝贵了。

陆铭还不清楚这里面的价值,但那些科学家确非常清楚,负责火箭研究项目的那几个科学家们,几天都没有睡好。

这些德国人花了几十年才完成的重要资料,非常完整的记录了关于导弹研究的重要成果,如果有设备和人员,他们不需要多久,就可以在这个项目上有重大的突破。

在回来的路上,陆铭接到报告,科学院需要从美国购买一批精密机床,他马上明白了这次拿会资料的价值,要不然也不会马上就开始进入制造样品的进程。

同时陆铭还很庆幸现在美国还没有进行技术封锁,以他们的关系,从美国购买这些设备非常容易,不过很花钱,非常的花钱。

这些付出,陆铭一点都不心疼,他专门为这个部门拨出了大量的款项,同时给美国的夫人去电,让她马上大量订购一批精密加工类的机器,这个数量之大,高达十亿美元。

整个美国的制造业都震动了一番,也就是这个时刻,不会引起美国政府的怀疑,他们认为陆铭买这些机器,是为了扩大武器的制造业,毕竟现在还在打仗。

东北的战事这段时间一直在局部进行,营口这里,双方你来我往的打了已经半个月了,关东军从一开始是实行的三路进攻战术,想一举打得对方抬不起头来。

这样对方就会不断增兵,进入到秦彦的消耗战中来,毕竟守的一方虽然有优势,但是限制更大,日军的计划是准备在营口这个小地方,集中关东军的火力,给对方重创。

可惜的是,孙立人很就识破了对方的计划,海军和空军的配合下,几次轰炸和炮击,就把对方的计划彻底打乱,秦彦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看到这个办法不行,秦彦只能采用地面进攻,孙立人很稳,借助海军的火炮增援,守得非常紧密,让日军没有半点的机会。

这半个月来,日军在营口这小小地方,就丢下了


状态提示:第二十四章 转变态度的杜鲁门--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