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网络游戏>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第五章 公元307年 竹书纪年 08

原来带着十万饥民从晋阳跑到邺城的司马腾战死了。[就爱读书]这位东海王越的二弟命全部人马出城作战,捉拿流寇汲桑和石勒,不想却被汲桑部下石勒偷袭邺城得手,司马腾阵亡。

四月间,正是青黄不接,民众贫苦,纷纷起义。五月,汲桑前锋石勒偷袭邺城得手,“乞活军”和邺城镇将都在城外,汲桑、石勒见很难守住邺城,也就放开恶胆,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将邺城整个毁去。

东海王军事同盟的骨干是其一位堂弟和三位亲兄弟,其中最重要的堂弟司马虓在邺城病死,而如今二弟司马腾又在邺城战死。只剩下从许昌调到长安的四弟司马模,和徐州老巢的三弟。

东海王听到战报,心痛的肝胆尽裂,誓与汲桑不共戴天。飞调兖州刺史苟晞为前锋,进击汲桑。兖州东接青徐;西连司豫;南靠荆扬;北镇邺城。苟晞成为大晋的一支机动力量,而且还很强!

苟晞曾多次支援邺城,上一次还‘阵斩’汲桑的前领导公师藩。这一次也是轻车熟路,六月初,苟晞直击汲桑、石勒。

汲桑命刘灵率两万民军前来迎战。苟晞在大晋禁军中混了十多年,的确见过大场面,部队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苟晞令旗左右挥动 ,一万官军严肃阵型,撞击民军。民军却如潮水般冲向官军。无组织,无纪律,无法形成合力。短兵相接,民军人数上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苟晞见民军步骑都在围攻官军,乱作一团,便亲率两千骑兵来回冲击敌军侧后。官军边击边进,不多时,民军便支撑不住,四散溃逃。刘灵只带了几千步骑向北逃窜。苟晞紧追不舍。

官军一气追了四十多里,谁想半路上汲桑、石勒主力正好迎上。苟晞一看敌人援军到来,不敢怠慢。令行禁止,官军摆开圆阵迎接敌军。苟晞领骑兵上高坡一观详情,举目向北仰望,不仅倒抽一口凉气。只见民军旗帜飘扬,满山遍野,竟一眼看不到边。

原来十多万并州民众(乞活军)随司马腾就食于邺城。加重了邺城人民的负担,使本就处在两年战乱之中的邺城人民更加无法生存,汲桑又把矛头指向官府,宣传民众的困苦皆因官府欺压民众,石勒更是宣传太守以上官员皆该杀。民众纷纷加入汲桑、石勒队伍,流民军数倍于官军。使千年名城生灵涂炭,烟雨繁华尽失。

苟晞对身边将领叹道:“坏了,敌人数倍于我。我步兵即使想退也来不及了。今日唯有死战沙场,或可有一线生机。”

然后督促将领回己阵督战,而骑兵退回到园阵侧翼,随时准备伺机而动。

民军此来兵力渐近十万,这次才是真的像海水一样冲向官军。虽然仍是组织涣散。但也如同千尺巨浪拍打海岸,令官军招架不住,半个时辰之后,大阵渐渐松动。

苟晞之弟苟纯见势不妙,急劝苟晞领骑兵先撤。这一万精兵是苟晞作为军阀的主心骨,他不能撤离战场。苟晞大愤,亲自率骑兵冲入敌军中部。由东向西一路冲击,一时间减缓了官军阵型的压力,阵型又渐渐紧密了一点,将漏洞补上。可是,没过多久,骑兵便损失惨重。步兵阵营也在敌军冲压之下逐渐变形,大有崩溃之势。

正在这时,东北方战旗招展,竟又有一路官兵杀将过来。这支官军正是大名鼎鼎的乞活军。乞活军源自被司马腾带来的十万士族民众,这支流民组成了一支两万人的部队。由于他们从山西远道而来。多靠官府救助,才得以生存,所以这支部队虽未必称得上精锐,但却是十足的保皇派。乞活军尤其感激东海王二弟司马腾,在司马腾意外被民军杀害之后,乞活军限于力量弱小,不敢跟民军正面交战,但却一直游弋在民军附近,期望为司马腾报仇。苟晞进入魏郡(邺城所在地区),乞活军就接到战报,向其靠拢。如今看到民军与苟晞大战半日,就壮起胆子从侧后冲击民军。

民军侧后方一时大乱,汲桑无奈之下,只好将最精锐的三千骑兵调出战场,命石勒率骑兵返回救援后方。此次两军大战,硝烟滚滚、狂风潇潇、将士挥戈、战马奔腾 。一时间,火光漫天,血流染河,一直杀到天黑,双方部队才纷纷撤军,安营扎寨。

第二日,苟晞派人送信,约下战书,明日一早誓决生死。

民军大战一天,死伤极多,汲桑也想休息一天,于是爽快答应明日再战。

又过一日,民军四更开饭,一大早便排开一字长蛇阵,向苟晞大营慢慢进军。谁知到了苟晞大营外,却发现营内除了数十杆旗帜在飘扬,其他的却一片死寂。

汲桑命一百骑兵冲进大营,没几时骑兵回归,报告汲桑:营中空无一人。民军众将领疑惑不已,纷纷猜测。

汲桑哈哈大笑:“没想到名将苟晞也是个胆小鼠辈。”

这时石勒对汲桑说:“敌人昨日的战书看来是在诳我,为的就是掩护其逃跑。我军应该快速回头,歼灭乞活军。”

汲桑问道:“为何不追击苟晞?要不是半路杀出乞活军,苟晞早在前天就做了我们俘虏啦。”

石勒说道:“苟晞兖州兵远道而来,进入生死之地,无所依靠,如果我军追击过紧,势必与我决一死战,所谓穷寇莫追;而乞活军为邺城、冀州之主力军,我军想以邺城、冀州为基地,割据一方,势必要全歼乞活军。苟晞败走,乞活军定如惊弓之鸟,我率骑兵前去缠住,将军率十万步兵随后,定能将之歼灭。


状态提示:第五章 公元307年 竹书纪年 08--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