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呀?那个大学上了也是白上,那个大学毕业的学生根本找不到工作。我儿子可比你儿子强多了,他考得可是名牌的大学,毕业了,人家单位都抢着要,月薪最少八千块啦。熟人的脸上露出轻蔑和可怜的神色,说罢转身走了。

他们望着熟人一家远去的背影,目光一下子黯淡了下来。刚才一家人的幸福和甜蜜,被熟人叽里呱啦一阵连珠炮似的自问自答,荡然无存。”

周爽讲到这里,同学们都若有所思。

“不要去打扰别人的幸福,幸福也是一个人的隐私,是一种自足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祥和宁静的感受,是一种时刻能享受到最爱你的人给你的微笑的生活。在你眼中看到的是一种苦难,在别人心里也许正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无关荣华富贵、无关名誉地位,有关的,只是一种心灵感受和自足。”

“弘一法师李叔同,相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的弟子丰子恺在《护生画集》中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的生活,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和灵魂的生活。所有的人生下来都在第一重世界里,过着物质的生活,根据天赋、机运或精力的充沛,有人爬上了第二层楼,过上了精神的生活。更有余力者攀上了第三层,过着灵魂的生活。”

“丰子恺先生所说的三重人生境界正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人生写照,年轻时,他驰名于艺术教育界,是我国最初出国学习西洋绘画、音乐、话剧,并把这些艺术传到国内来的先驱者之一,同时也是著名戏剧活动家、艺术教育家。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我们无从探究李叔同先生对幸福和人生意义的认识,但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轨迹选择上看到一位大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我想,人在国破家亡的年代自然会把家人的平安温饱看作最大的幸福,正如古人说的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一样;而当你生在太平盛世的一个小康之家时,你可能就会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世俗社会的成功;然后当你达到人生和事业的顶峰时,你可能又会希望过普通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那么什么才是人生真正追求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幸福呢?”

大家都抬起头看着周爽,听他的答案。

“我认为是精神的富足,是内心的富足,只有内心的富足才会带来最大的真正意义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建立在别人给你确定的价值观上的,而是属于自己的,属于真正懂你和爱你的人的。”

周爽坐下来后,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高老师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大家终于停下来掌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很多人在小声地讨论着,周爽也感觉自己有很多神来之笔,但还有很多东西一时半会儿想不全也说不尽。

大家终于安静下来,都看着高老师,高老师伸手做了个擦汗的动作,笑着说:“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讨论真让我大开眼界,我心里有四个字不断冒出来,那就是:后生可畏呀!你们的阅读量和思维深度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不确定我能不能说出你们这么精辟的见解来,我能做你们的老师,既感欣慰高兴,又非常汗颜呀。尤其你们今天最后一个材料的审题阐述,真可谓精彩,我真的感觉我没有能力再总结了,因为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了,尤其是周爽同学最后讲的一段认识,有理有据,旁征博引,非常厉害,我自愧不如呀。”

同学们听到这儿都向周爽投去敬佩的目光,周爽不好意思地赶忙摆手说不敢当。

高老师冲周爽笑笑,继续讲:“我们今天安排得这个审题训练,本是一种写作训练,但其实也是一种思维训练,你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让我叹服,以致于从头到尾都不忍也不敢插话打断你们,但是,你们的睿智见解又刺激着我想要加入你们的讨论,那我就以一个你们的朋友而不是老师的角度来谈一谈我的一点儿微不足道的见解吧。”

同学们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今天同学们对这个小故事的深入探讨已经到了对生命意义的认识高度上了,这其实是一个终极的哲学问题,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哲学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说实话,我第一次见到这三个问题时,是感到莫名其妙,这些问题不都是毫无意义的问题嘛。后来,随着对哲学学习的深入,以及阅历和读书量的提高,加上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渐渐理解也开始拷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我是谁?指的不是你的名字,那只是一个代号而矣,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对自己存在感的自证需求,什么能证明你的存在?拧一下自己的手臂会感觉疼痛,这是很多影视剧里人确定自己是否在梦中的习惯做法,但那能代表什么呢?那只是一种神经反射,是一种最简单的生命现象,并不是独立于简单神经反射之外的独特的‘你’所独有的东西,所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哲学的问题到达一定程度会让我们普通人感到非常‘玄’,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就像老子在道德经开头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跟佛教也非常相似,是对人终极意义的认识,是一个永远难以穷尽的命题。我想之所以我们普通人不会思考这些问题,可能因为我们没有慧根,呵呵,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出生并成长的这个社会环境,我们在世俗的人生意义理念的驱使下,蝇蝇苟苟着我们的物


状态提示:47.第47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