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红警大中华1985>334.第334章 335 先进汽车工业

诺瓦科维奇等一众人来中国主要的行程是来考察中国的工业成就和评估中国是否有能力援助南斯拉夫的经济困局。所以南斯拉夫代表团没有跟中国官方开太多的官样会议,而是更多在中国办事人员的陪同下,下到各地方的企业进行参观。

他们首先参观的一些工厂和公司,基本上都是由齐一鸣安排的,大部分是跟南联邦传统工业有关联的行业,如汽车、机械、造船、化工等,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非常流行的一些重工业。此外也有一些轻工业,不过安排在比较靠后的行程中。

南斯拉夫代表团参观的第一站是荣威汽车公司,齐一鸣的胜华集团自然也有几家汽车公司,如汗血、江淮等,但汗血主打的是豪华车,这个没必要给南斯拉夫人看,而江淮这几年发展并不是很好,定位出现了一点点偏差,销售成绩也不比一汽二汽广汽他们的旗下品牌,虽然也是盈利不少,但齐一鸣认为不可能日后成为国际影响力较大的品牌了,所以让南斯拉夫人来看这些年在国内外大行其道的中高档轿车品牌荣威。

经过多年发展,国产自主品牌已经逐渐拉开了差距和显示出了不同的定位。其中有几大品牌明显走在前面,并且逐渐打向国际市场,行销美国、东南亚等地。如吉列、奇瑞、海马、夏利等,很多观念比较开放的普通民众已经知道这是比较可以消费得起的车,基本上都在三万块以下,皮实耐用。低档车中还有一些影响力稍逊四大低端品牌的江淮、长城、比亚迪、力帆等等,属于混不上大场面,但是过得也比较舒坦的公司。

如一汽奔腾、东风风神、上海斯柯达、华晨中华四大品牌,基本上在人们的认知中属于商务车、公务车,比寻常家用车贵一些,基本上都处于十万到二十万的区间内。

再往上就是长安和荣威了,当初齐一鸣在为国产汽车行业定位的时候,就留下了这么两家,走的是高档路线,即便是在国内卖,都是四十万以上的价格。甚至即便是后世币值大跌,这两个牌子都很没有四十万的车,可见齐一鸣为这两大品牌注水有多么的多。一些来自基地的先进技术和考究工艺被引入两大高档车品牌制造中,齐一鸣是一心想把这两个牌子打造成中国的宝马和奔驰。

现时来看,齐一鸣的策略还是比较成功的,长安和荣威在国内基本上销量惨不忍睹,也就是那些低端车品牌的一个零头,毕竟现在人们消费心理尚比较谨慎。但长安和荣威都先后在韩国、东南亚、美国和欧洲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价格比如宝马、凯迪拉克等豪华品牌稍低,但是性能和外形都比同时代汽车超前,甚至连环保排放都比较注意。

此时日产车三大豪华品牌(雷克萨斯、讴歌、英菲尼迪)要么是刚起步要么是还没建立,要么是还方兴未艾,所以国产豪华车登陆美国市场之后,立即刮起一阵风暴。齐一鸣还有心剽窃了当年雷克萨斯打入美国市场的广告,在林荫大道上飞驰的荣威前车盖上摆着一个高脚杯,不管穿梭进入怎样的环境,里面的红酒始终没有洒出。正是这样有着诸多后世精彩元素的营销和炒作,使得还没有经受过信息轰炸的美国人趋之若鹜。

新潮的外形,酣畅的驾驶体验,十足的马力以及环保的噱头,仅1988年一年时间,荣威在美国市场销售成绩为41593辆,向传统的美国和德国豪华车市场发起了冲击,稍稍逊色一些的长安也拿下了两万多辆销售额的优秀成绩,对于两个没有什么太大名气,基本上纯靠自己的品质和营销取得如斯成绩的品牌,已经是十分惹眼了。

长安和荣威的出现,挤压了未来日产三大豪华品牌的生存空间,也是齐一鸣相当满意的事情。

不过在较为保守而欧洲系豪车更为有影响力的欧洲市场,长安和荣威的表现就没有在美国那么亮眼了。尽管如此,诺瓦科维奇等人也做过功课,知道荣威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品牌之一。

“……我国的汽车工业几乎涵盖所有类型和功用的汽车,而且每一个零件都能够做到自产。我国也有一汽、二汽、广汽、上汽等一系列大型汽车集团,这两年也开放给民营资本,有如奇瑞、吉利等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也崭露头角。各位先生所看到的荣威生产基地呢,是我国汽车工业中比较少有的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除了内饰等一些部件需要纯手工加工,基本上从车架到轮毂,每一个已完成的部件我们将其放进生产线,汽车能够自动组装起来。”荣威公司的向导一脸傲气地说着。

也不怪他傲气,这样的自动化生产线技术难度在现在十分高,如福特、大众等汽车巨头都用不起这种生产线,或者说这种生产线还没有成熟到如斯地步。荣威的生产线自然是齐一鸣白给的,整个生产车间占地面积巨大,但是却没有多少工人在里面,能够看到的都是工业机器人手臂将一件件零部件抓起,然后组装在车体上。

包括切削、抛光打磨、焊接等一系列的工序,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手的操作,真的到后世二三十年以后,这样生产的汽车工厂都没几家,无不是因为人工过贵而不可靠,所以倚仗这些精密的先进机器。

其实在中国也完全不必要使用这样高端的生产线,所以齐一鸣也没有把每一家企业的生产线搞成这样子。说白了,这条荣威的生产线,主要还是拿来炫耀用的。

看着简直如未来一样的工业生产


状态提示:334.第334章 335 先进汽车工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