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红警大中华1985>545.第545章 546 东非竞逐

在东非,战乱可谓是一直影响着这个地区,除了少数国家能够维持大体的和平,其他国家都处在严重的内战之中,这里面有两个典型,索马里和苏丹。而这两个典型在现在还具有特别的意义了,因为世界上的两大强权,正在这里下一局大棋,这两个国家就是他们的棋枰,他们各自在一个国家主持维和行动,两个国家的局势好看,完全就是他们手腕和脸面的问题。

索马里是国内纵横着各种军阀野心家,他们无知而野蛮,抢夺联合国送去的人道主义物资,而且不断地将战火烧在人民的头上,这样的不义之人,自然要受到美国及其号称民主自由的西方盟友的谴责,而且他们也不觉得在索马里会遇到什么太大的困难,美军派出了士兵,联合其他国家的维和部队,在这一地区维持秩序,保护民众。

而苏丹的情况则是另外一回事,这个国家原本是英国的两块殖民地,北方的地区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南方则主要是信仰基督教和原始崇拜的土著,两个殖民地合并成一个国家后,北方苏丹人对南苏丹人进行了打压,而且在1970年代末,南苏丹发现大油田后,北方苏丹人十分觊觎这一重大的经济利益,千方百计想要打入其中。

所以在八十年代初,苏丹爆发了内战,起因是总统贾法尔·尼迈里宣布取消南方自治,并在南方实行伊斯兰教法,这引起了南方非穆斯林居民的反感和不满,名为约翰·加朗的南方上校,策反了一部分黑人士兵,发动了兵变,并组成了苏丹人民解放军,与北方进行武装斗争。

在非洲打内战往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动辄就是打一二十年的战争,实际上死在战场上的人是有限的,更多的人死于波及以及饥荒,这场内战打了好多年,在另一个位面以21世纪后南苏丹的独立而算是画上句点。只是精确的说,内战结束了,因为这不是一个国家了,但世纪南北苏丹的战争一直在持续着,针对油田、水源等利益,纷争不断继续。

其实内战这回事,外人来了很难评理,除了美国这种喜欢插手别人内政的,大多数国家的官方表示,往往就是呼吁保持克制,对话解决问题之类。

联合国通过了处理苏丹内战问题的决议后,就由中国领衔,带着多国维和部队进入了苏丹,开始调解内战。而齐一鸣也是积极地参与其中,将自己的力量向苏丹渗透。

从一开始中国维和部队进入苏丹的模样就不是像进行什么维和行动,中国大约派出了陆军一个旅六千多人进入南苏丹,跟普通的维和部队不同,这支陆军旅是全机械化部队,装备的全部都是pla的主战装备,什么99坦克、09步战之类,一样也没落下,甚至连武直-10这样攻击性明显的装备都有。

不仅如此,中国维和部队还带来了规模不小的工程部队,他们从进入南苏丹开始,修建什么板房营地先不说,为当地人平整道路也算了,但是他们修建军用机场到底是怎么个节奏,老外们看着忙得热火朝天的中国工兵,简直都要醉了。

更关键的是,战力强悍的中国部队进入战区后就开始把控各大交通要道,实际上就是将南北苏丹的武装力量分开了,这样效果当然很好,南北苏丹的交火变得越来越少,因为中国人挡在了中间,他们打不起来了。这样一来对于南苏丹来说就是优势了,他们可以顶住更强的北苏丹军队,然后在本方的地盘上壮大起来。不过,南苏丹人要想越过中国防线攻击北苏丹,中国部队也会阻止他们。

这种行动当然不是标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应该做的事情,主动抢占交通要道和核心设施的手段,必然是主动攻击南北苏丹的军队,而这是联合国安理会所不提倡的东西。奈何带着蓝盔的中国维和人员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仅仅用了两周时间就迅速控制了局面,使得战争的烈度大大减弱。

这当然也导致了一些不满中国的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认为中国是以维和之名,行侵略之实。特别是主动出击以及修建军用机场和其他军用设施的行动,确实有些让人说不过去了。

不过中国方面装得好像是小白兔一样,什么错误都没有犯下,即便是在外交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到这个问题,女发言人还义正言辞地反驳道:“中国维和部队为促进苏丹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敦促各方不要别有用心地渲染中国威胁,把自己邪恶和肮脏的心理推己及人,多为苏丹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有益的事情,少说无益的话。”

反正不管怎样,中国是掌握住了南北苏丹的火气,这两边就算是想要互相打生打死,也不具备这个能力了,以他们一群用ak-47,运输后勤靠牲畜和脚底板,极其缺乏重武器的军队,对抗体系完善,装备先进现代化的中国维和部队,绝对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如此,南北苏丹知道打下去不可能了,还不如继续和谈,而且鉴于中国地剽悍,南北苏丹还共同地找了中国作为调停人,斡旋他们之间的冲突。而趁着这个机会,齐一鸣洒出了大批的红警间谍,开始渗透进入南北苏丹的官方组织中,特别是还没有完全成型的南苏丹政权,几个当权派都被替换成了红警间谍,而普通的间谍也从中低层开始往上爬,可能用不了多久,南苏丹就会持续性被中国掌握。

北苏丹的情况也差不了太多,虽然渗透工作并不如在南苏丹力度大,但齐一鸣主


状态提示:545.第545章 546 东非竞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