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红警大中华1985>663.第663章 664 炮制印度

天南七邦现在有一个松散的政府,是当地一些汉藏族裔的官员和来自中国特派的官员组成的,当然真正说话算数的还是中国籍的官员。在与当地“权贵”统一意见之后,天南临时政府准备进行一次全民公投,选择独立还是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当然实质上不管公投的结果如何,表现出来的一定是高票同意加入中国,天南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自治区。

而与此同时,孟加拉国也宣布兼并西孟加拉邦,号称孟加拉人应该统一起来,巴基斯坦人虽然没有公开宣布旁遮普等邦属于巴基斯坦,但是看样子是绝对不可能还给印度人了。

马达加斯加战役北约的全面失败,直接导致了印度上下笼罩在一股失败主义的情绪当中。看样子短期内,美军和北约盟军已经不太可能突破中国的把守,向印度输送什么援军了,印度能够指望的也只有自己了。

但中国人的攻势仍旧是凶猛的,除了东北和西北部的一些地区,中国南亚第二方面军已经开进了拉贾斯坦邦和古杰拉特邦,印军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堪一击,虽然印军所谓的持久游击战已经逐步展开了,中国军队开始不断地遭遇一些小规模的袭击,但是这毕竟不再是二战时期了,游击战面临着信息时代对整个战场全面的情报掌握。印军的小规模集结,都很有可能被中国无孔不入的情报机器人和无人机探知,而紧接着就是天狗机甲的快速靠近,将其直接消灭。

印军还想出了以城市战拖住中国军队进军脚步的策略,不过真正实施起来发现并不好用。中国人丝毫不忌讳以毁灭城市为代价将印军消灭,所以躲在城市建筑中的印军想要跟中国人交火的时候,迎来的往往是中国人的高爆燃烧弹,将其直接烧死,连房屋一起毁掉。这样的攻势自然造成了大量的印度平民死亡,而齐一鸣也交代,对战区进行封锁,不让消息外传。至于死掉多少阿三,他并不在乎,死得阿三越多,就算节省越多地球资源,为中国人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

印军在野战中根本无法抵挡中国军队强势的重型机械化部队,所以印军几乎已经放弃了与中国军队的正面作战意图,将部队化整为零,或者屯驻在重要的据点中,就让中国人来攻城,企图尽可能消耗中国军队的每一分力量,即便面临着上百的交换比。

不过这样的战斗也给中国军队造成了一定的麻烦,pla的占领土地的速度远没有之前快了,之前只要野战消灭印军主力,然后开入城市就完成了占领,可是现在印军坚守一些城镇,要想击败他们必须打艰苦的城市战,虽然损失倒谈不上多少,但这个麻烦劲儿还是让人挠头。

愤怒的陆军最终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焦土策略,每当侦察到印军有据城坚守的现象时,陆军炮兵将对其进行覆盖性的打击,不吝惜炮弹地将整个城镇扫荡一遍,将大部分建筑物击毁,当然这种炮击也是有重点的,无人机和恐怖机器人将提前探知印军的位置,然后将坐标参数发回炮兵,炮兵将以此为准,向那里地印军发动炮击。

为此,陆军专门为自行火炮配备了数量巨大的云爆弹,这些云爆弹威力巨大,足以将空气耗尽,就算没有炸死印军士兵,也可以使得印军士兵缺氧而死。数字化部队的打击效率与几十年前的机械化部队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中国陆军炮兵有着足够的办法能够让印军的城市战变成一个笑话,一些中型城市,炮兵也许只发射数百枚炮弹,已经足以使得印军失去战斗能力,然后在机械化部队进军之下,将城市控制权夺取。

城市战中,陆军的镰刀、收割者、天狗机甲都成为了重要的战力,这些步行机甲在城市中远比坦克灵活,能够穿越不同的障碍,特别是天狗和收割者都安装了机甲的索敌系统,印军士兵的活动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根本不能逃脱,印军也因此损伤惨重。

比印军损伤更大的是印度的普通平民,没有来得及撤离的民众,成倍于印军的死在中国军队的炮击以及强攻中。南亚第二方面军的攻势开启仅仅一周多的时间,粗略估计已经有十万名印度平民死在了战争中,这个数字自然被严格保密,没有公布出去。有人估计,如果按照这个速率将印度全境占领,印度至少有一千万人会死于战争,然后逃亡、疾病、饥荒等其他因素,还会杀死这个数字两倍的人。

齐一鸣听说这个数字之后,还砸吧着嘴巴说道:“还是不够多啊,至少去掉一亿人才能让我们舒心一点。”

墨仙通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印度的社会状况跟我们不一样,种姓制度的长期流传,殖民效应加上社会革命的不彻底,使得这个国家缺少跟我们一样生产力的进步性,如果不在根本上变革印度,印度就算继续保持高人口增长,也无法威胁到我们,就像这次战争一样,我们的战士是猛虎,而印度阿三是羔羊,经常出现我们一个机步营驱赶着印度一两个师的情况。混乱的社会结构无法将印度充沛的社会资源最大化,我们用相同的资源能够发展100分,印度可能只能做到50,或者更低。战后您谋求将印度分割成八九个国家,本身这种分裂就会造成原本统一的国家出现内斗,而且即使人口不断增长着,生存资源出现匮乏,他们也会谋求战争以获取资源,实际上这跟我们国家封建时期是一样的,资源不足以承载大量的人口就打仗,自我消耗人口,等人口消耗得差不多


状态提示:663.第663章 664 炮制印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