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铁血大民国>第 696 钢铁的碰撞 四
。他轻轻勾动扳机,巨大的后座力猛烈撞击他的右肩的同时,被瞄准的t-28坦克的履带顿时被打断。

“距离660米,12点钟方向,su-76。钨钢穿甲弹,开炮!”在一个被苏军大炮摧垮了一半的炮兵掩体内,属于第65步兵师的一个反坦克炮组已经瞄准了一辆用t-28地盘改造的的反坦克炮立刻喷出一团火球,炮管猛地向后倒退,那辆倒霉的su-76同时一震,霎那间就从内部炸开。

76.2的钨钢穿甲弹足够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102呈60度斜角布置的装甲钢板的su-76是可以抵挡一下的。但是仍然遗憾的是。由于战争的消耗过大,苏联的钢铁工业已经没有办法供应足够数量的表面硬化钢板,只能采用最简单的热轧厚钢板来凑数,结果自然是徒有其表了。而中国的重工业水平虽然比苏联还弱一些,但由于装备的是性价比最划算的追猎者系列坦克,所以在月产量超过1000台的情况下。仍然能为所有的坦克配置上优质的装甲钢板。

根据后世军事专家的分析,如果苏联从一开始就装备仿追猎者的-28系列坦克,那么他们就能用同样的原材料制造出一倍的坦克,这场世界大战的结局都有可能改写。

不过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晚了。苏联红军的坦克兵必须为他们设计糟糕而且偷工减料的坦克付出代价了!战场上的苏军坦克接二连三地被命中起火,到处都是熊熊燃烧的金属残骸和四处散落的坦克零部件。

“步兵冲锋!步兵冲锋!快一点。冲上去!冲上去夺取侵略者的阵地。”

看到周围的坦克纷纷被打成了大号火堆,伴随坦克冲锋的苏军步兵的指挥官们纷纷驱使手下的步兵发动猛攻。伴随着一阵阵“乌拉!乌拉!”的口号声,无数举着步枪,抱着反坦克榴弹发射器的红军步兵像潮水一样冒着机关枪和迫击炮的火力涌向华军阵地。

这时苏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反应过来,开始猛轰华军阵地,一个又一个伪装成小土丘的半掩埋式炮兵掩体也纷纷被苏军坦克炮命中,这些用沙包、泥土、木材和钢板搭建成的炮兵掩体用来应付榴弹的弹片杀伤是绰绰有余的,不过在苏军坦克的穿甲弹面前就不够瞧的。没一会儿暴露了的反坦克炮兵工事也都纷纷打爆。

与此同时,冲锋的苏联步兵也突入了华军阵地,不过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防守的华军并没有死命抵抗,而是沿着交通壕向后方且战且退,苏军的第一波冲锋居然得手了!

“他们的坦克呢?他们的坦克在哪里?”

“见鬼,是纵深防御!”

在后方观战的图哈切夫斯基个加米涅夫同时放下手中的望远镜。两个苏联军事家的脸色都很难看,并没有为前线的胜利而欢欣鼓舞,已经和中国人打了两年世界大战的图哈切夫斯基和加米涅夫当然知道自己的对手有多难缠,如果他们真的想死守。再多三倍的兵力也不可能一次进攻就拿下一道战壕。而且苏军现在的目的也不是夺取几道毫无价值的战壕,而是要吸引华军主力,为巴甫洛夫集群的偷袭创造条件,如果华军不断向后收缩,一路退回图伦,那么图哈切夫斯基的如意算盘不就完全落空了?

不过和后方两位统帅的失望表情正好相反,在刚刚夺下的战壕里面,却是一片欢呼的声音!这条早就苏军的大炮轰得破破烂烂的堑壕里面,现在满满当当的挤满了苏军的士兵,在他们身后那些还能开动的坦克、自行火炮也隆隆地向前,所有人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发动新一lún_gōng势。一个来自乌克兰平原的年轻步兵喘着气看着他那位上了年纪的大胡子排长:“老爹,我们胜利了吗?”那位排长神色焦虑地看着前面,伸手从怀里摸出香烟擦上火抽了一口:“胜利了?还早着呢!在上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不知道夺取过多少这样的堑壕,可是一道堑壕的后面永远有另一道堑壕在等着我们去夺取!等着吧,军官的命令很快会下来,咱们又得继续前进。不过下一次可就没有那么容易得手了,因为我们的攻势会越来越弱,敌人的防守会越来越顽强。”

“马卡罗夫同志。少说两句行不行!”这位参加过一战的大胡子排长的话还没有说完,指导员列昂诺夫就呵斥了起来。随着征兵规模越来越大,有经验的基层军官极度缺乏,不得已只能让那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又没有政治问题的沙俄老兵来临时充当基层军官,可是这些人的政治素质实在不敢恭维。

就在列昂诺夫想说几句鼓舞人心的话,把稍稍有些低落的士气再鼓起来的时候。就听见空中一阵尖利的呼啸声传来。这是炮弹划破空气的声音,但却不是从苏军炮兵阵地的方向传来的!

华军的炮弹在人挤得满满当当的战壕中炸开,每炸开一发,就是一片漫天横飞的血肉。刚才华军一线部队遭遇的炮火地狱这次轮到苏军来享用了,而且带来的死伤要远远超过刚才华军所付出的!就在华军炮击的同时,内燃机马达的轰鸣声已经在几千米外的旷野上响成了一片!

在顺利突破了华军第一道战壕之后。苏联红军就遭遇了华军装甲集群的大举反击,超过4万进攻部队乘坐c型装甲运兵车,在700多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和200多辆自行火炮的掩护下趁着苏军立足未稳就发动了反击,为了援救被人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苏军步兵,图哈切夫斯基不得不下令哈列普斯基的坦克集群上前迎战。


状态提示:第 696 钢铁的碰撞 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