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用的崔玄这种领导力超强的人,或者宋璟这种每个人都想与他合作的人,哪有这么多问题。

没办法,凑合用吧。

欧阳林没有因为王成的拆台有什么反应,他反而很高兴。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看,长辈都希望我们得到名师的指点,甚至名师的好评和引荐,可是那些大儒,就算是皇家也都是十分敬重的,普通人见一面的机会都十分有限。

除非是世家大族,普通人,你我这样的,都没有想过能得到他们的教授,但是如果我们能让这些人从学堂选拔人员进行讲授,或者用巡教的方式,让我们的学堂成为接触这些名儒的好机会。

我相信能让我们办的学堂得到各阶级的认可,除了极少数仍然进行私人授课的贵族,能让大部分人将子弟送往学堂。

我们教育改革的目的,第一步应该是让学堂得到认可,学堂优秀的人得到认可。所以,学堂完全替代现在有的教育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未来,互相的文化交流和学****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学堂教育的存在可以让各地区各行业更好的交流,这样对整个大周的繁荣都是有益的。”

沈三问抚额,想的还挺长远的,就是假大空了一些。

王成又提出新的疑问,“这些名儒社会影响力极强,甚至有些站在我们的对立面,你又如何能肯定他们会帮助我们呢?”

一如既往的热心分析。

其实普通人家对老师的要求没那么高,因为他们没资格提要求,这算是国家的福利,每个人被动接受就完了。

但是场下的公子们,许多人的老师都是聘请的,他们不仅有选择的余地,甚至还有更换的权力。尊师尊重的是那些德行高尚、才华fēng_liú的人,不是穷困潦倒寄居主人家的打工人。

一定会有许多名师,是他们求而不得。比如在皇室的学堂,就算做个伴读,都能与达官显贵搭上关系。名儒的弟子一般也不会差,能带给他们的利益更多。

现在反其道而行之,让平民子弟在读的学堂成为香饽饽,能够想着减少阻力是很不错的。

沈三问来了兴趣,他准备怎么搞定这些名儒呢?

欧阳林暂时沉默,王成似乎也在为他热心考虑,“或许如今已经有不少大儒愿意支持这项事业,但是一般名儒年事已高,都只在一家书院办学,让他们巡教也不方便。这个计划是好,但是执行起来难度很大啊。”

欧阳林这次没有立刻反驳,而是看向了沈三问,“我与吴兄弟商议过此事,这是最好的办法。名儒重名超过一切,自古武无第一文无第二,文人相互看轻,到底谁是最好的夫子谁也说不上来,各有依据。若是能激起他们的好胜心,用书院大赛和学生的成绩决定为天下人所知的名师榜单,或许能让他们行动起来。

除了利益相关的几大名儒,大多数名儒反对的并不是反对教育事业,而是教书无法育人,读懂文字反而不是好事。”

沈三问说道,“我斟酌一二。”

要是开补习班,或者学院制的院长名师比拼,这个人的策略简直完美,但是学堂的话,这些人真的会重视起来吗?这些学生又是否承受得住这样的压力呢。

欧阳林趁着这个空档与其他五个人商量对策,王成也算是将了他一军。

然后几个人一人一句的,沈三问看的很清楚吴胜宇又是一言不发,作为一个领导,遇到这样的问题员工很忧心,你还是个小领导呢。

吴胜宇也注意到沈三问不善的眼神,立马就转过头,与欧阳林商议起来。

整体提议他是满意的,但是这讨论问题的方式太过分了。

沈三问暗搓搓的想到,这欧阳林如果第二个问题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他就要为难吴胜宇一二,整顿一下纪律了,一个团队如果光靠领导,那他们剩下的人是吃干饭的啊,如果领导都不干活,那他怎么办。

欧阳林听着吴胜宇的分析眼中突然明亮起来,吴胜宇不再说话的时候,欧阳林就站起来起声反驳道,“这些大儒与学院并无干系,不一定会尽心尽力,要拉拢他们,还需要用些手段。

吴胜宇提议的立教师状元榜或者师道状元榜,我觉得非常可行。学而优则仕,大部分师者并非是科举的佼佼者,那些人只要不犯大错误,前途都在官场,只有科举表现稍次一些的人,才有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学问和传道之法,最终成为在师道为人敬仰的名儒。

我与这些人接触过,他们对于如今的状元都保持着尊敬,许多人甚至会有当年没能夺魁的遗憾,成为天下第一人对他们的吸引力毋庸置疑。

中央朝廷大力支持教育改革,这个师道状元榜得到朝廷认可,就容易做成一个被全部教师认可的体系。”

像评选教授一样吗?若是在给一个名誉官职,发几斗粮食,估计这群人就更加挤破头了。不为几斗粮食,就为官身,还有这粮食只有自己能得到。

沈三问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你设想的这个榜单是每年所有人都参加,还是拿过状元就不能参加了,是所有年纪所有教学阶段的人都能参加吗?是否限定教学年限?以什么为标准?科举成绩,还是每月每年的考核结果,如何审查?需不需要另行师者考核?”

欧阳林:“......”

这都是他刚刚听到的规划,哪里有想这么多,教师有这么多考究吗?


状态提示:5 愿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