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玄幻奇幻>奋斗家>第12章 生活风雨路

一九零零年的清朝末期,外国侵略、清朝黑暗、内忧外患、国家四分五裂、经济凋零、民不聊生…八国联军侵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给清朝沉重打击;公元一九一一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推翻了腐朽的清朝,终结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创立中华民国。中国进入新的历史纪元。

由于袁世凯势力盗窃国家政权,引起军阀混战,孙中山再次领导北阀战争有些人为了生存而漂洋过海到南洋做苦工,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谋生和定居,出现大量的移民和华侨。在异国他乡,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人们吃尽苦头、流浪天涯、四海为家,做最粗累的工作,过最艰苦的生活……新加坡是比较富裕的海岛国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很多高楼大厦。工商业比较发达,工厂和商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各类商贩走街穿巷,叫卖着各类商品;街头人来人往,富人的老爷车在路上飞驰。南洋商业银行、南洋工业区、南洋商业中心、富亨夜总会、富都美食城映入眼前,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老忠和老发等前辈走在街边,东张西望,寻找着工作,他们从中国南方偷渡到新加坡,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冒着生命危险流浪南洋,想在此发家致富,改变生活命运。他们在工地找到打石挑砖的粗活,每天在山上用铁锤打碎石头,然后挑到附近的火窑,给其他工人烧石灰。这是非常消耗体力的苦工,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加上吃不饱穿不暖睡不足,生活非常艰苦,很多人得了职业病,中年衰老、驼背或腰肌劳损、肺病,甚至累死……

回想清末民初的黑暗,国破家亡,人民生活的苦难,不禁黯然泪下……如果清朝不压迫和剥削人民,不盲目自大,重视吸收国外先进的工业和军事技术,就不会引起八国联军侵略。如果中华民国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由人民当家作主,政府足够能力治理国家,就不会出现国内军阀混战。历史无法改变,现在能够掌握,未来可以创造。我们要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珍惜和平幸福生活。

在南洋做苦工的我国华侨同胞们,生活虽艰苦,始终不忘国难,游行示威、捐款捐物、弃商从军、参加革命,尽一切力量支持中国新革命。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革命遗志,在三民主主义基础上,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决心推翻一切黑暗统治势力,打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创建新民主主义国家,并改造为社会主义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随着同志庄严宣告,中国领导人民经历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推翻了压迫人民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终于取得伟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华民族得到独立和统一,人民群众得以当家作主。领导的革命是空前绝后的、是非常彻底的、是非常艰难和伟大的。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在军阀割据混战中、在封建地主压迫中、在资本官僚的剥削和黑暗统治中,中国人民处于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深重灾难里。中国作为新生力量,追求理想,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强力打压,四面受敌、千难万险,弹尽粮绝,一无所有,面临绝境……

为什么能打败强大的国民党?首先,坚定信念,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获得国际的支持。其次,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是为人民群众打天下,获得广大贫苦人民的支持。然后,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最后,拥有英明的领导集体,正确的战略和灵活的战术。总之,“得民心者得天下”。扛起伟大旗帜,团结人民群众勇敢向前冲。政治路线正确,革命战略正确,领导策略正确,军事战术高明,思想教育有方……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艰苦卓绝的人类战争神话!

我国解放后,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实行集体劳动,成果集体共享,前期人民群众劳动积极性很高,大力推动农村生产的发展,初步解决农民吃饭的问题。城市的国营单位工人也是共同工作共享成果,一切平均化。无论是农村或城市,人人劳动,人人平分,这是理想中的风格。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协调时,就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和收入长期单一和平均化,就会削弱人们的积极性。国家解放后,百废待兴,困难重重,物质条件非常落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七十年代初,经济很萧条,政府又限制人们进城谋生,有些人就靠关系跑到城镇工作,有些人就偷渡到港澳台谋生。大多数人被驻守边防的军人赶回来,个别幸运者跑过去了。

广东有些人偷渡到香港,香港属世界金融中心,世界各地的资本家到香港投资或定居、消费,云集各地精英人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有东方之珠的美誉。香港的工业和服务业都很发达,很多偷渡到那里做建筑工或当搬运工、工厂工人……在香港沙田工地,机器轰鸣,工人热火朝天干活,在楼架旁来回跑,有人在地面搅拌水泥、运砖抛砖,有人在上面测量、彻墙……各类工厂也很多,制衣厂、包装厂、食品厂,五金厂,工人经常加班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大家


状态提示:第12章 生活风雨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