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都市现代>2012前传>第零零二零章 悟道生死树 雷声是良伴

时隔十几年后,崔宁站在生死树前,恍如一梦。x23u

当年自己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祈雨之后,在大雄宝殿修行一天一夜,然后就急匆匆赶回了北方。

这次的灵光寺之行,纯粹是心血来潮,但是崔宁知道,凡事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尤其是自己从小修炼,从小就和天地相合,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安排。

按照姜老的说法,入世修炼的难度更大,但是境界也更高,绝对不是那种所谓的“出家”修行可以相比的,恰恰相反,很多在深山老林中修行了几十年的人,最红还是要入世,才能达成正果,否则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当不得真的。

崔宁是从小入世修炼的,包括读书、参加工作,都和普通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自己还没有谈过恋爱,在这个年龄的人中算是异类了。

崔宁站在生死树前,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能明显的感觉到两棵树之间的能量流动,以及交流。像是有着一种超级和谐的磁场一般。

对于一般人来说,生死树一棵生一棵死,但是对于崔宁这样的修炼者用心来体会,自然知道这只是两棵树外在的不同形态而已,就像佛像,既能够吸收众生的愿力,也能够把这些力量反馈给真正信仰自己的信徒,怎么可以说他没有灵性呢?

崔宁站在寺庙门外,甚至可以感觉到鼓楼和大鼓对自己的欢迎,感觉到大雄宝殿和自己磁场的一种共振。

正如姜老所说的,大雄宝殿“瓦上无叶 一尘不染”和自己的体质实在是太像了,但是崔宁却很是明白,那是因为有一股强大的能量笼罩在大雄宝殿内外,有着这股能量,树叶和尘埃怎么可能会污染到大雄宝殿呢?

这种现象,可以叫做阵法,叫做磁场,也可以叫做奇迹,毕竟按照科学的说法,一千多年前人们对于磁力和物理学的理解,还是很初级的,但是高人们就能修建出这样神奇的建筑。

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也可以让物体表面产生排斥力,但是要这样力量维持千百年,又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外力的痕迹,高人们对天地能量的理解和把握,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也不是唯一的“科学方向”。

而崔宁也相信,自己的身体也是如此,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是也不过是有一层能量在保护着自己,只是这个能量的密度和力度,是任何科学难以解释的。

如果要把和自己同样体积的物体表面形成类似的超级保护罩,那动用的技术和能量,不知道需要多少个核电站,毕竟自己可是能够经受住雷劈的。

而据科学的数据,一个雷电的能量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雷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崔宁自己也不知道体内封印着多少能量,那肯定不是一个小数字。

这些天文数字能量既承担着保护自己的责任,又在自己体内进行着不为人知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和一般人的消化、神经是一样的,属于生命规律的一部分,自己也难以理解能量在体内的意义,但是崔宁相信,这是自己特殊体质的一部分。

崔宁很希望破解自己身体的奥秘,更希望找到自己的生身父母,这是每个人活着的基本向往。

灵光寺的方丈宗慧法师已经不在寺庙了,现在的主持是宗慧法师的弟子**法师。

其实他并不认识崔宁,即使当年是见过的,但是当年的崔宁只有十来岁,现在快30岁了,容貌和气质改变,加上寺庙来往的众人实在太多,当时的小和尚对崔宁没有特别的印象也是正常的。

据**法师所说,宗慧老法师现驻锡在梅城一个东郊的塔院,日夜诵经,不问世事已经有几年了。

崔宁也不想打扰一个90多岁的老法师,经过**法师的允许,在大雄宝殿静坐了半个时辰,然后在寺院吃了素斋,晚上准备在生死树下修炼一夜。

之所以选择在生死树下修炼,是因为崔宁感受到了生死树之间独特的能量,普通人看到的是一棵树生一棵树死,但是崔宁感受到的是具有强大灵性的两棵树,代表了阴阳和轮回,以及树木和天地之间巧妙的感应。

按照科学的观点,生死树像是两颗纠缠的粒子,只是外面完全不同,但是和影子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吸收天地之气(类似阳光),生和死是永远相随的。

**法师显然也是有道之士,谨言庄重,善待信众,听崔宁说晚上要在树下打坐,表示知晓,只是祝福晚上恐有夜露,注意莫伤身。

晚上的寺庙虽然有点点点的灯光,以及不断的香火,但是庙门关闭,方圆数百米空无一人。

崔宁围绕着生死树慢慢的行走,体会着能量进入身体,进入肝脏,甚至感受到是两种不同的能量,一股能量可以救人,另外一股能量可以杀人,但是这两种能量又可以转换,可以成为崔宁体内一种难得的力量。

崔宁坐在树下,在两棵树的中间位置,背靠着写着“南无阿弥陀佛”的栏杆以及庙门。

静夜无声,崔宁不仅吸收着天地能量和生死树之间的能量,在这个环境中,崔宁甚至能释放一些自己以前吸收的能量,形成一种难得的气场。

入静中,崔宁仿佛见千万雷霆从天而降,击在原本郁郁葱葱的两棵生死树上,其中一棵树随雷击而舞,树冒火光,逐渐褪去绿意,而露


状态提示:第零零二零章 悟道生死树 雷声是良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