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帝国行>第818章 留足舍缺
场效应,推升社会生产效率,使之良性循环。

然而百里燕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至少十五年前的一千多年时间内,贵金属仍是权贵阶层在上层流通的高级货币,下层流通仍以铜钱为主。

尽管贵金属在民间流通率不高,并非当下贫民阶层之间主流的货币,但是在国家层面与贵族层面,贵金属却是权利利益交换,诸侯国间大宗商品交易的主要货币凭证。

究其原因与贵金属受到勘探、开采制约,无法人为增发货币导致价值波动,因此物以稀为贵。

同时当下诸侯林立,各国之间的货币兑换混乱,没有统一的市场货币标准,导致各国间的铜币兑换仍然需要直接使用贵金属作为标准转换,由此又导致贵金属成为硬通货。

而诸侯与诸侯间政府层面的大宗交易,多数都是巨额交易,额度一大,铜钱的巨大波动就容易造成货币损失。而贵金属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想当年苏联解体,卢布崩溃,印度就用贬值卢布还清了苏联上千亿的外债,但实际的购买力,仅相当于八十年代的数亿美元,何等之无耻。

由于贵金属在贵族阶层与诸侯阶层的种种好处,致使短短十五年内,咸国受惠于农业、工业技术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贵金属货币正在向咸国中下层社会群体辐射。

进而让普通民众,有了接触贵金属流通的机会,于是不可避免带来贵金属不只在小范围内交易,而是向全社会蔓延。

此时官府的税收,也不仅仅是铜钱和早年的少量金银,而是新币与成倍增长的金银贵金属。

由于精密计量器具的稀缺,必然导致基层官僚机构多数情况下无法测定贵金属的重量,而是默认以数额定足额,收入贵金属,而不是计重。

当贵金属通过广泛市场回流国库时,巨额的累计误差最后损害的将是国库。

而国库每年获得的顺差贵金属则存入钱坊,因而钱坊的亏损更大。

这一次的短斤缺两,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咸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基层检测能力不足,而贵金属集中的特点,发动的一次洗钱掠夺战争。

并通过市场经济流转,间接攻击志国、晋国、长孙等市场大国,百里燕甚至能预感到战争的硝烟,隐隐笼罩在触不可及的经济市场,第一刀就捅在了咸国的动脉,经济失血引发的动荡很快将席卷中原。

治所内诸人侃侃而谈议论纷纷,百里燕一筹莫展无计可施,问苏方义是否知道始作俑者,苏方义却讳莫如深避而不提。然无声胜有声,在座的都是天下绝顶聪明之人,焉能不知其中端倪,碍于梁国的政治地位,不说要比说的的好。

见百里燕愁眉不展,宗伯泰这时说道:

“侯爷,我倒是有一法可用,只是牵一发动全身,未必能行得通。”

“只要能破此难局,先生只管讲来。”

百里燕压了压手,示意众人肃静。少时宗伯泰继续说道:

“侯爷可知木料取用之法?”

百里燕摇头,忙问道:

“先生这是何意。”

话音未落,一旁段颂之说道:

“取木之法舍大取小头,如此料可足用。倘若舍小取大,则料必有缺。故而历取用木料是算小头,而不算大头,如此生意有信,商货无欺。”

“原来如此……”百里燕若有所思,此前一直从未在意过此事。而且情况也有出入。

他记得上一世买房装修采购木料,都是只算大头不算小头。

由于木材固有的刚性不足,导致加工时尺寸精度不高,两端存在公差误差。但木材厂出货时,为避免自己的损失,因此厂家以大头计算体积。到了经销商手中,同样如此计算体积。

但木料用于加工时,却只能以最小尺寸计算,若安最大尺寸计算,小头无法满足要求只能丢弃。

因此采购者以木料小头计算体积,而销售者以大头计算价格,中间存有水头,最后销售者是获益者,而采购者受到了损失。

如果以小头计价,销售者为了不亏本,就只能抬高价格,但市场总有奸商,只要一人带头,必成跟风,久而久之形成市场潜规则。

当下民风较为淳朴,职业操守较强,木料作为紧俏资源,其砍伐加工和成形都不容易,因而价值也高得多。

精贵的东西必然促使市场更为谨慎购买,从而让销售者、生产者也更为注重信誉,如此形成良好的生意环境。

但百里燕仍不明白木料和贵金属有何关系,遂是又问:

“宗伯先生,取木法与金银有何干系。”

“说是没有干系,也有干系。侯爷可曾想过金银留足舍缺?”

“留足舍缺?嘶……”百里燕似有所悟,却仍不得其意:“先生能否明言。”

“眼下金银十之五六皆有缺额,日后恐只会越甚。故而若是默许以短斤缺两金银继续流通,而将足额金银收入库中重铸为短斤缺两金银,而商货售价则以短斤缺两金银重新定价出货,如此不仅可免短斤缺两之害,还能倒赚金银。”

“我明白了,宗伯先生是想以短斤缺两的金银为准,日后就以此重量计价,商品同时相应调价销售,而那些足额的金银则重新制成与短斤缺两金银相等重量,如此多出的金银则可作为钱币继续流通,非但不会流失还会增加。”

“正是,眼下各国所用金银多数以梁国足额为定额,原本倒也相安无事,然而如今所用至金银十之五六甚至更


状态提示:第818章 留足舍缺--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