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玄幻奇幻>步天为凰>第二百章:神与仙不同

小兰说“呵呵呵,仙子现在神仙多了,恐怕也知道了很多生鲜的面貌,不过神与仙是不同的。”

天歌笑道“哦?照你这样说的生意现在又有什么不同呢?难不成是两种东西了?”

孟昶笑道“哈哈哈,那一次就会开玩笑了,这神仙怎么能啊?东西区分呢?那可都是神仙呀……”

小兰也不理会天歌道嘲笑,只是自鸣得意的解释道“神与仙并非不可调和的对立存在,许多时候神作为神存在的同时也是仙人,仙也能同时作为神存在。……”

天歌说“神,常作为一种信仰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他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现象的拟人化。中国的神在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种的同时也有先天尊神与后天封神两类,先天尊神如三清,后天封神如关羽。”

天歌又说”我觉得身就是人们崇拜的一些真实的英雄人物,或者对人类有贡献的人类,死后就被称为神仙了!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小兰笑道“,神是别人封的,仙,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称有特殊能力、可以长生不死的人,仙不同于神有先天的存在,仙只能通过后天的修炼而成。”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把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不是佛教信徒的修行人)翻译成了仙人,也把佛陀翻译成仙人,比如第七仙、大仙等。汉传佛教在翻译佛经和教义解说的过程中,将“仙”文化进行了捆绑和单方面的阐述,然而不同神化体系、不同文化背景、不可以混淆对比。

神仙世界真则为神仙,幻则为众生。古文字是巫家所创,用法上可能是集合该字读音的几种不同意思,字形上只得突出一种,其字形本义与一般含义不能画等号,只显示此义受创字者之重视。

“真”在甲骨文里,上半部是“人”,下半部是“鼎”,鼎为高级祭器。孤立地看,难以确定其具体会意,但可确定其一个要点,即与“神人”有关,而联系后来的用法,其会意为,真即某种高人的神化,或大巫之超升。阴阳焚帝

天歌说“那道教神仙如何分品级呢?”

小兰笑道“道教神仙品级第一品,九天真王;第二品,三天真皇;第三品,太上真人;第四品,飞天真人;第五品,灵仙;第六品,真人;第七品,灵人;第八品,飞仙;第九品,仙人。”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将神仙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并称“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之不足也。”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引《仙经》将神仙分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又把神仙分为七阶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太阴。

而北周的《无上密要》则从得道成仙的层次出发,将神仙分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宫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极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为人死后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后也有升仙的希望与机遇,从而说明南北朝时已有“鬼仙”的说法。

唐时的《天隐子》又将神仙分为五类,称在人称人仙,在地称地仙,在天称天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者称神仙。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条目中则将神仙分为九品,称“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真、圣之号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灵、至为次第。这与《太真科》的分类方法大致相同。


状态提示:第二百章:神与仙不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