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大宋青云路>第十七章 东宋

看到史源坐下来看起书来,他便没有作声。

他也想知道,在不知道作者是他的情况下,史源这个老书虫会是什么反应——相比起张忠良,不知道作者是谁的史源的反应才是最真实的读者反应。

如果史源都觉得好,他靠这本话本赚一笔小钱就没多大问题了。

他低下头去,继续看自己手里的史书。

现在他已搞清楚了,他穿越到了一个架空世界。南宋在被灭亡后,皇族旁支赵昱潜藏民间,暗暗收拢旧部,最后一举夺回政权,收复山河,重整朝堂,定都南京,史称东宋。

而现在,距东宋建立已二百余年,在位的鸿宣帝赵晟已是东宋的第六位皇帝了。

至于现在经济政治农工商发展到了哪一步,史书上没有提及,陆方谕还得再看别的书才能了解。

陆方谕轻轻吐了一口气。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草根,只要能遇上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晋升身份的时代便好。如果他穿到魏晋那种只有士族才能当官,其他人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年代,那才糟糕呢。不管你有多少惊天才能,出身不高贵,无法晋升,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他正对着《大宋志》的最后一页出神,就听史源在那头大叫了一声“好”。

“哎呀,这到底是哪位的大作?真是写得太好了。”史源揪住张忠良的胳膊,“你快告诉我是谁写的?他还有没有其他的书?这话本是不是还有下一部?”

张忠良似乎十分满意史源的反应,笑嘻嘻地道:“表舅,你先评一评这本书如何再说。”

对于张忠良的卖关子,史源十分不满,威胁似地狠狠地瞪他一眼,见他不为所动,只得妥协,道:“这书自然极好。看似平平淡淡,平铺直叙地借一个小孩儿的口,说一些传言,实则文笔老道,平平淡淡就能营造一种氛围,让人毛骨耸然,却又欲罢不能,急于想读下去。说实话,我老史读书几十载,尤其是熄了考功名之心后涉猎其广,阅书无数,像这本话本能勾我心弦、读罢仍意犹未尽的,还真没多少。”

他拿起书册,做了一个总结:“这绝对是一本好书。”

“只是……”他盯着张忠良,表情急切,“你到底从哪里弄来的书?手抄的,还没作者名字,这是以前付印过的?我怎么没看过?”

再卖关子下去,张忠良估计自己的职位怕是不保了。

他指着陆方谕道:“是方谕写的。”

史源朝陆方谕看来,怀疑更多于惊讶。

他举起手里的书册:“方谕,你可不能撒谎。你老实说,这书打哪儿来的?”

“确实是我写的。”陆方谕一脸认真地道,表情还有些无辜。那样子似乎在说,你不信也没办法,这书就是我写的。

史源犹半信半疑:“真的?”

“真的!”陆方谕点点头,解释道,“我跟二叔分家了,二叔就分了我点粮食,一文钱都没有。眼看着要交束脩了,没钱我就没有书念。因此我便趁着生病在家歇着这几天,试着写了这本话本。”

他拱手朝史源和张忠良做了个揖:“小子拙作能入两位长辈的眼,是小子的荣幸。史爷刚才的赞誉,小子愧不敢当。”

他直起身子,问史源道:“史爷,你说,我这书能不能卖钱?能卖多少钱?应该比抄书强吧?”

史源心里还是不相信这书是陆方谕写的,正想再试探他一二呢。听到这句问话,他顿时哭笑不得:“自然比抄书强,强多了。”

“真的吗?”陆方谕满脸惊喜,“那强多少?如果真赚钱的话,那我以后不抄书了,就写话本卖。”

陆方谕这态度,让史源的疑虑消散了些许。

如果陆方谕是随便捡到一本话本拿来卖,那绝不会说还能再写,除非他不是捡到一本,而是捡到一摞。

可如果是捡到一摞的话,他就不怕这些书是曾经印刷出版过的,别人只是把这故事重抄一遍当作藏书吗?他跟张忠良经营书铺多年,,看过的书基本都有印象,陆方谕是知道的。他得有多蠢,才会把出版过的书拿来充当他自己写的卖给书铺?

在史源的印象里,陆方谕这孩子虽然不算特别机灵,却也不蠢;人品真挚实诚,不是那等奸滑狡诈的。

所以,这本话本真是他写的?

他看了陆方谕一眼,暂且收起眼底的怀疑,开始套他的话:“你是怎么想起写这个的?”

陆方谕挠挠头,装作不好意思的样子,道:“我想来想去,也不知道写什么,就想起村里老人说的故事,于是就写了这么一篇。”

他露出难以置信又受宠若惊的表情:“我没想到,史爷和张叔对我这本书的评价这么高。”

话本写什么,他斟酌了很久。

原主年纪小,又一直呆在乡村里,没什么阅历,如果写的话本内容超出原主的认知,很有可能会惹麻烦。别的不说,史源和张忠良这两个精明人就会感觉他有异。

另外,这时代的读书人是很重品行的。如果他写的话本,三观不符合这个时代的标准,不说以后他功成名就后有可能会成为他的黑历史。不说远,只说眼前,史源和张忠良这一关他就过不去,两人定然不会收这本书,而且还会对他诤诤教导的。

他思来想去,最后写了一万字鬼怪故事,内容与写作形式,与《鬼吹灯》的开篇相似,以“听村里人说”,“听长辈们说”的形式开头,不光交代了故事的来源,同时也增加其可信


状态提示:第十七章 东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