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玄幻奇幻>芯片的战争>第177章偶遇张仲谋
子贤想要去现场实际看一看光刻机的具体情况。毕竟合作的基础就是设备!

在a的协调下,余子贤一行人顺利进入厂区,到达一个巨大的设备仓库。

许多仓库里门口都有工人们搬运设备。

在a的确认下,余子贤也很快见到了他们本次的目标――光刻机。

而就在余子贤检查设备清单和具体参数时,令余子贤惊讶的是,他居然看到了一个未来的熟人――张仲谋!

出现在相邻仓库的张仲谋,似乎是在几个曰本人的陪同下查看设备。

很快,张仲谋就路过余子贤他们所在的仓库的设备睁这两台设备终于要处理掉了?”

“是的……”

“曰本人?内陆人?“张仲谋突然对着余子贤他们问到。

“华夏人!”余子贤昂首挺胸的说道。

“华夏人?他们也开始搞1.5微米的半导体了么?”

似乎是自问自答,但是余子贤分明从眼神里看到了不一样的答案――蔑视,难以置信?!

“华夏人不能搞么?”

“……”张仲谋没有回答余子贤的话,而是微不可查的摇了摇头,走了。

没有理会余子贤他们。

“张仲谋!”余子贤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在鄙人眼里的微不足道。

余子贤想到了此时和张仲谋打得正酣的曹兴成。

联华电和苔积电两家公司,此时你争我赶,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便上演大戏码。

1997年6月,台积电宣布赴越南投资4000亿新台币,台联电随即做出了加码投资5000亿新台币的决策。

这段时期,正是台积电和台联电角逐“代工王”的核心时间点,但形势一片大好之际,雄心勃勃的曹兴诚却一头撞上了“人祸”。

1997年8月,联电旗下的联瑞开始试产,第二个月产能便冲到了3万片。10月时,联电管理层公开表示:两年内一定能干掉台积电。

但说完这话刚两天,一场由人为疏忽导致的火灾直接烧掉了联瑞的厂房,不仅工厂的百亿新台币投资化为乌有、已经收到的20亿订单泡汤,还导致客户的大量流失。

这场大火,被普遍认为是台湾企业界火灾受损最严重的一次,联电为此付出了超过100亿新台币的直接赔偿,其他损失更是难以概算。

眼看就要超越台积电的节骨眼上,曹兴诚第一次体会到了深深的无力感。

但就在外界认为联电即将因此一蹶不振时,曹兴诚却展现了他的不折不挠。1999年,他突然宣布合并旗下4家半导体代工厂,与联电“五合一”整体经营。此举引发联电股价大涨,客户也闻风而至。合并后的联电,产值仅次于英特尔和台积电,成为世界第三大半导体公司,市值则居全球产业第四。

而台积电这边也毫不示弱,“强行”并购了世大积体电路公司,以应对联电的气势汹汹。

火灾之难逐渐趋于平静,两家企业继续在规模和产能上你追我赶,技术也突飞猛进。联电展现出了非常强的研发实力,比如他们是第一家导入铜制程产出晶圆、生产12英寸晶圆、产出业界第一个65纳米制程芯片的公司。

彻底转型、浴火重生后的强势表现,令曹兴诚名利双收。2001年,他被评选为未来最有可能引领台湾科技的三人之一,联电则被认为是最值得长期投资的企业。

但联电又犯了一次致命的错误。

2000年前,台联电和台积电的差距越来越小,但2000年后,台积电不仅稳固了优势,还将差距越拉越大,其核心,便在于是年的0.13微米制程技术。

0.18微米制程时代,联电曾领先台积电,到了0.13微米时期,为了稳固优势,联电选择与ibm、英飞凌共同开发。但合作的结果相当不顺利,三方各有算盘,很难团结到一起,项目最终宣告失败。

结束合作后,联电决定自行研发,但科技行业里,时间是最宝贵的优势,更何况是与“摩尔定律”赛跑的半导体。在0.13微米制程上,联电被台积电彻底甩开身位,从此再没能扳回一城。

技术上失算的同时,台湾芯片代工也遭遇了集体“威胁”。2000年,因世大被收购,其创始人张汝京来到大陆,创办中芯国际,复制了台湾晶圆代工模式,大陆地区由此诞生了第一家专业的半导体代工企业。

海峡产业格局的突变令曹兴诚和张忠谋不安,两人的行动却大相径庭。彼时,台湾当局对于晶圆厂严防死打,严令禁止台资投资大陆。但曹兴诚早年便看好与大陆合作,面对中芯国际,他再也坐不住,抢先以“援助”的方式创立了苏州和舰科技。

据称曹兴诚非常崇拜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和舰科技的名称由此而来,在设计上,曹兴诚还专门提出要求,将厂区的建筑打造成了一艘即将要启航的战船。

这艘野心勃勃的战船,给曹兴诚带来了大麻烦。据知情人称,面对大陆的半导体代工厂,张忠谋也很心急,但是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等到台湾当局“法令”允许,才赴上海松江投资设厂。

另一边,曹兴诚在当局政策未开放的情况下强行“登陆”,由此遭到的严厉打击,引发“检调”大动作、超频率联电,就连高层人员的私人住宅都遭到多次突击检查。

面对政治压力,曹兴诚没有丝毫服软的意愿,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讽刺当局,还屡次登报予以回击。他半讥讽地说:“如果早上搭飞机去上海,傍晚再坐飞机回台湾,这样就不算


状态提示:第177章偶遇张仲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