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外戚之女>190.朝堂争论
:“不知顾四小姐此话怎样?”

他们是合作伙伴,如今别看穆家与嘉义长公主都灰飞烟灭了,可窦砚离的仇也并不是彻底告一段落。

——要知道,参与这件事的人远比想象中的还要更多。

顾文澜满脸无辜:“推荐人才啊,晦溟公子以为是什么?又不是让你去伺候陛下。”

“……”窦砚离叹气,当今皇帝又不是爱那断袖之癖的。

“顾四小姐,不,顾文澜,”窦砚离正了正脸色,努力缓和语气问她:“你是否还在记恨我当初不与你说实话?”

记恨?

顾文澜翻了翻白眼,“不是记恨,而是牢记于心。”

窦砚离:“……”

“也罢也罢,是我对不住你,再说一次抱歉了,我不该瞒着你。”

他拱了拱手,神色虔诚。

顾文澜倒是应了一句,她说道:“窦砚离,自打我们第一次见面,就好像一直很不愉快,似乎我们天生就不对路,你懂了吧,你和我不是一路人。”

窦砚离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即便是现在他说再多的甜言蜜语,顾文澜始终对他心怀戒备。

毕竟他前世玩的那一套金蝉脱壳,不就把天底下所有人耍得团团转吗?

窦砚离算是看明白了,顾文澜戒备心太强,他一时半会儿也无可奈何。

于是只能再度道歉了。

“行了,不要再说了,往事已矣,我不想再紧抓着此事不放,不过……”顾文澜眯了眯眼,“你窦砚离最好别再犯相同的错误,要不然的话,我不介意让你吃一顿藤椒猪肉。”

窦砚离差点笑出声,这藤椒猪肉,该不会是指他吧?

思及此,窦砚离就笑不出来了,一字一句地反驳:“顾四小姐,我不是猪。”

孰知得到了顾文澜的白眼:“我说的又不是你,自我代入是猪做什么?这个坏毛病一点都不好。”

窦砚离:“……”

他怀疑今天很有可能会被顾文澜气死。

不欲多逗留,窦砚离甩袖而走,一如初来时那样,不留半分影子。

顾文澜伸了伸懒腰,意有所指地感慨说:“哎呦呦,接下来也是该轮到她出来了。”

不出意外,南阳关紧急军情很快被提到朝堂上议论。

诸位大臣各抒己见,大致可分为两派:主战派、主和派。

主战派是以丞相顾盛淮为首的建安帝心腹大臣,主和派则是老学究及一些清高的文臣,说白了就是儒生。

这年头主战派与主和派彼此看不顺眼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建安帝出于某种心理,保持双方微妙的平衡。

一个主和派的老大臣慷慨激昂地指出继续打仗的种种坏处,并且言语中还提到了邵彻与陈绍之,话里话外皆是两位将军打仗损兵折将的银钱,实在是太

邵彻还没有什么反应呢,陈绍之就已经按捺不住了,直接和他吵开了:“这位大人,你既然说打仗耗钱,对付蛮夷就得以德服人,那要不你去南阳关,解决了黎平失守的问题吧。”

以德服人倘若真的管用,咋不见昔日的北罗西羌少侵略骚扰大魏边关呢?

说话不切实际的一帮文人,陈绍之心里不屑想到。

“这……陈将军,”老大臣面色犹豫,“老夫一把年纪了,去到那里又能有多少时日可活啊?”

说来说去,不就是不想去吗?

陈绍之“哦”了一句,接着道:“既是知道自己年老体弱,就别说话,多给自己留口气不行吗?好歹,陛下敬重老臣子,不想老臣日子难过,百般忍让,而不是嚷你们蹬鼻子上脸,说些扫兴的话题。”

“你!”老臣气得脸色涨红,差点气得当场发飙。

建安帝在上头冷眼旁观,对于陈绍之的行为不置一词。

邵彻倒是出来替陈绍之打圆场了,“陈将军所言虽说有些不近人情,但这也是为了大人好啊,陈将军年少气盛,不懂事,心忧大人贵体安康,才直言不讳,大人大度,应该不会与陈将军一般见识吧。”

两舅甥一唱一和,很快就把这位大臣气得不知说何是好了。

百官中的付习原见状,无声地笑了。

“陛下,这些年大魏连年征战,国库吃不消,陛下倘若执意继续出兵,那么天下的百姓将群起而攻之,讨伐陛下啊。”

另一位主和派大臣跳出来与建安帝唱反调了。

这位大臣跟之前的那位不同的是,他是先帝留下来的辅政大臣,当年建安帝登基尚且年少,先帝担心建安帝年纪轻轻不小心做错事犹不自知,于是特意找了一些大臣让他们帮忙点播建安帝,以便匡正得失。

然而先帝忽略了一点,建安帝不是一个愿意听人说教的皇帝,他骨子里的唯我独尊并不允许任何人指着他的鼻子骂。

于是就有了那些辅政大臣死的死,走的走的局面,这个大臣还算是知情识趣,从头到尾不对建安帝指手画脚,才堪堪被放过一马。

不过今天,这位大臣必定要跟建安帝发生冲突。

建安帝冷声说道:“哦?爱卿此言可是认为朕乃昏庸无道的暴君,为天下所伐?”

大魏四海升平,河清海晏,百姓生活富足,是个傻子都能看出大魏此时此刻的情况万万与日薄西山没有一丁点关系的。

这位大臣先是一怔,后摇头:“倘若陛下执意而为之,那么陛下在天下百姓眼里,不再是神明,而是……”

“行了,武大人,”陈绍之果断出言反对,“说来说去,你还是认为


状态提示:190.朝堂争论--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