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萝莉信长养成计划>Act322 少女祈祷中
海洋性气候岛国本来的话的确是无惧于冬天的,至少比起俄国的冬天,日本的冬天什么都不是。但是今年的话,日本的冬天似乎特别冷,全球日渐的进入了小冰河时期将会导致的问题很多,比如说明国接下来连续几年的歉收导致的帝国毁灭,又比如说如今的战争走向。

为了断绝琵琶湖入海之处对于石山,大阪一代的灌溉,景嗣毫不犹豫的早在取得了南近江之后就做好了一个相当重要但是也同样受到了很多人非议的决定——有着四十多条山溪注入的琵琶湖被称为“生命之湖”,滋养着近畿地区的农业,但是这个湖泊能够出海的地方却只有一条,换句话说,如果在这条河流上建筑水坝的话,那么整个近畿就将会陷入了无水可以灌溉农田的尴尬状态,直观的来说,只要是筑起了水坝持续上一年的话,那么必然这个天下的富庶之地就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饥荒。

就是在这种前提下,景嗣还是决意用水坝堵塞唯一的出海河流来讲琵琶湖从生命之湖变成一汪死水。这种利用河流阻断敌人生产的方式,大概也就是最为原始也是最为有效的天气武器吧。利用井水来维持居民生计或许还不难,可是要灌溉水稻的话那么则远远不够了。而利用着一城一国令施行后,把南北近江甚至是越前的许多城池都拆掉而产生的废料,前些天一座并不能称得上是可靠的水坝就这样的建立了起来。其粗制滥造程度的话简直让人发指,甚至有着“一旦连下两天雨那么这样的大坝一定会决堤”的说法在。但至少现在,上天即使真的有意志的话也是站在魔王这一边的,这些天一直被断绝成死水了的琵琶湖除了长高了水位线之外,表层也开始结了冰。

于是机缘巧合之下,那些本来应该被推进琵琶湖水当中的铁甲船,就在大炮还没有安装而是被投入了陆战的空载情况下稳稳当当的停在了冰面上,成为了搁浅的船。而现在,这些东西就将成为成为真正的陆上巡洋舰,去冲破三好家的防御。

如此利用陆路来运输船只的情况,早在三十年前的1520年六角家的人就已经那么做过了,只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当初的话是六角家将停泊在兵库港的船运输到琵琶湖内,而现在的话话景嗣是另辟蹊径了而已。顺便也同样因为湖面结冰了的缘故,这些船只的拖动速度被大大的加快了,本来预计还要在晚上才能抵达的这些魔王的新玩具提前抵达了战场的结果将会是毁灭性的。

“接下来就很简单了,派人掘开附近用来农耕的河流,然后把河水注入那些陷马坑,如果上天垂青我们的话,那么很快这些地方也就会结冰了,到那个时候什么抵抗都不会再存在了。关于这件事情,看来我还是得谢谢半兵卫和左马介多亏他们了啊……”

“美浓之卧龙”是否能够掌管行云布雨这种事情没有人知道,但是半兵卫对于天气的预测一向的准确程度甚至要比天气预报靠谱多了,在得到了“乌云即将笼罩战场,马上就会刮起北风”的情报之后,冰面的凝结速度大概就算是三好家的人全力扰乱的话那么也会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而明智左马介的功劳则在于这家伙和历史上的骑马渡湖的传闻一样,对于琵琶湖的水文特征了解的相当清楚,能够顺利的指挥纤夫避开那些较薄的冰层而选择较为结实的道路前进实在是功不可没。

“不过时间不多啊,这两个小时就用来给士兵们好好休息就可以了,等下的话得抓紧突破,不然的话就来不及撤离了。”

对着自己的怀表,说着一些意味不明的话,比如“撤离”之类的词汇就完全让松永久秀摸不着头脑,眼前的魔王似乎应该不是那种会轻易的放弃占领京都的人,要说撤离什么的,似乎也太离奇了。但是看着魔王身边站立着的岛清兴和服部半藏两位知情人那种纠结的表情,松永久秀似乎已经猜测到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作为平底船而被制作出来的铁甲舰覆盖的铁甲并不是太厚,但是要抵抗远距离的铁炮射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同样得益于平底船船底受力面积广阔的那种船身设计,安宅船实际上对于冰面的结实程度要求并非是太高。而就算是冰面碎裂,这也问题倒是也已经不大了,毕竟景嗣想要借助的只是冰面的低摩擦力来推动船只顺着惯性快速前进的冲击力而已。即使刚刚推过冰就碎了一地的话也没有关系,只要目的达成不就好了?

诚如半兵卫所预测的那样,整个天空在不久之后就被乌云掩盖了,象征着天照女神的太阳也于此刻不见了踪影。一些人开始怀疑他们的神明是否在这种时候抛弃了他们而绝望的跪倒在昏暗的天空下祈祷着,但是如果祈祷有用的话,那么人人干脆都去当神父或者巫女好了,那还要武士做什么?

而此刻,倒是在另外的某处,某座沿海的小小山顶上,某个少女一个人蹲在了大概是某个樵夫砍柴所留下的山中小屋里烤着火,啃着因为没有加任何调料而显得过于有一点“原生态”的兔肉不停地抱怨着吧。

“真是的……明明都已经很努力了,但是为什么就是不能做出那家伙的味道呢?而且啊,都已经过了那么久了为什么还没有人来找我啊……明明不是说只要走丢的话等在原地不要乱跑就会来找我的嘛,为什么还没有到呢……真是的。骗人的家伙真的该死一万次啊!”

同样的仰望着同一片昏黄的天空,如果要


状态提示:Act322 少女祈祷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