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都市现代>三国之大周天下>第564章 城内骚动县令惧 东乡内讧陈盼定

桓玄回到室内。县令抓住他的手,问道:“召周家宾客入城后,再怎么办?”

“现在可速召县尉、功曹、廷椽、主簿诸吏来见。”

“对,对。”县令立刻命奴仆侍从去“吏舍”召诸吏来见,随后又问桓玄,“再底下该怎么办?”

“紧闭城门,清洗城内。”

“对,对!…唉?!只是吏卒寡少,守城尚嫌不足,如何清洗城内?”

县令是一县之长,不能乱。桓玄看他忧骇不安的,怕他乱了阵脚,安慰说道:“今夜洗城,有周氏门下宾客足矣。”

“城内纵安,奈何城外?如果妖贼来攻,这么点吏卒,恐怕守不住城啊!”

“明早,县君可效仿本朝名士刘公子奇啊,设三科募求壮士,不拘亡命奸藏,悉免其罪,使助守城。”

两汉的兵制,西汉承袭秦制,以征兵为主,到了东汉,转以募兵为主,尤其在内地郡县,征兵制基本废驰。募兵制的主要特点是:在需要时,各州郡县的长官可自行募兵,组织武装,以充实兵力之不足。

桓玄说的这个人,是前文提到的上疏刘宏说张角要谋反的刘陶。刘陶年轻时举孝廉,除顺阳长。县多奸猾,陶到官,宣募吏民有气力勇猛,能以死易生者,不拘亡命奸臧,於是剽轻剑客之徒过晏等十余人,皆来应募。陶责其先过,要以后效,使各结所厚少年,得数百人,皆严兵待命,使他们相助杀贼。

汉末各地方军阀纷纷募兵自强,并且行之若素,大概即缘於这样一种不成文的通例。

桓玄连上三策,“召县吏来见”、“清洗城内”、“明晨募兵”,有条不紊。县令渐渐安下了心,感激地对他说道:“幸有君在!幸有君在!”

桓玄松了口气,心道:“总算安抚住他了。”说实话,刚才见县令惊恐过度的样子,他还真怕他会弃城逃跑。

见县令暂时安定下来,他说道:“诸吏应快到了,县君请更衣吧。”

“对,对。”

桓玄帮着县令穿上官袍,带上冠带,插上宝剑。县令对镜自照,自觉有两分英武,勉强抖擞振作,与桓玄出室,去官寺正堂。

来到堂上,坐不多时。县尉赵德,功曹陈艾、廷椽李勉、主簿陈松及刘需、秦波诸吏悉至。

众人分主次尊卑落座,县令正要说话,堂外脚步匆匆。

诸人看去,见十二三人披甲携刀,打着火把,迎风雪至,到堂前,罗列跪拜阶下,齐声说道:“强(凌、平、阳)等拜见桓君,拜见县君。”

堂上众人不知今夜变故,先被县令深夜召来已是狐疑,现又见这十数杀气腾腾的披甲壮士跪拜堂下,更是惊诧,相顾愕然失色。

一时间,堂内无声,堂下杀气冲天。风卷密雪,扑簌庭树。烛光、火把光,雪光、月光,交融汇聚。极远处,似有骚乱传来。

堂上诸人隐闻远处骚乱,顾不上堂下的韦强等人了。他们中有些人,如县尉赵德、主簿陈松、刘需等或居县廷高位,或为县令亲信,或为县里大姓子弟,皆知前些天周、刘、胡诸族请县令整点军备、防民生乱之事,登时把“夜召”、“甲士”、“骚乱”等事儿联系在了一起。

陈松直起腰,跽坐问道:“县君夜召下吏等入寺,远处又闻骚乱。敢问县君,可是百姓生乱?”

桓玄也听到了远处的骚乱,心道:“先前,我与任君催马疾驰,紧接着,东乡诸君的大队入城,人马嘈杂,声闻四方,县里的百姓估计都被惊醒了。这骚乱的也许是不知内情的百姓,但更有可能是太平道在县里的内应!”

情况紧急,没工夫给陈松等人解释,他起身出席,跪伏堂上,说道:“如今寅时,夜阑人静,一点声响就能传遍全城。不管在远处骚乱的是谁,都必须立刻将之制止,否则/民心不稳,会酿成大祸。请县君速派人前去平定!”

带兵的最怕炸营,治民的最怕夜乱。夜深人静的,大部分的百姓不知底细,奸猾之辈也会趁乱浑水摸鱼,十个人的骚乱就能带动百人,百人的骚乱就能带动千人。如不立刻加以制止,用不了多久,满城都会乱起来。到那时候,也不用太平道来攻城了,城池自己就陷落了。

县令连连点头,说道:“对,对。”急令县尉赵德,“赵尉,你马上带吏卒去平定乱民!”

赵德不知详情,桓玄怕他坏事,说道:“县里吏卒少,还得护卫县寺。赵君身为右尉,不可轻动。县君不如遣一大吏,玄和一些周氏门下宾客配合,赶去平定。”

县令俨然把桓玄看成了主心骨,毕竟他之前可是朝廷校尉,觉得他说的每句话都对,点头不已,说道:“君言甚是,君言甚是。那就请陈主簿走一趟吧!”

陈松起身应诺。

桓玄和他同至堂门口,小声把今夜发生的事儿迅速地给他说了下,最后说道:“远处的骚乱,以我看来,极有可能是妖道在县里的内应闻大队人马入城,疑事泄露,不能自安,故提早发动。”寻常百姓没有组织能力,即便听到了人马入城声,也很难这么快就聚集骚乱起来。

陈松以为然,说道:“你放心,有我去,乱不起来!”

“有君前往,我自无忧。”

桓玄环顾堂下,点了高家兄弟的名字:“高大、高二,你两人带本队人马,从陈主簿前去平乱。”

高佳波、高凯平齐声道:“诺!”

他两个本就胆大,之前又跟着周澈办过不少大事了,丝毫没有惊乱


状态提示:第564章 城内骚动县令惧 东乡内讧陈盼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