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仙侠修真>妖怪茶肆>第59章 妖鬼有道游方僧(六)

僧道降妖大多分三途,其一将妖孽打回原形,夺其内丹,毁其修行尽失而时期法力尽丧,此法最轻,不害其命只令其必须重新修炼而已;其二夺其内丹,制其元魂,令其为己所用,此其法中,于善用之则善,于恶则恶;其三最重,杀之了事,命丧而重入轮回。

实际上,收妖己用亦正亦邪,众说纷纭难辨是非。而对于妖来说,保命固然重要,然如傀儡般受制于人乃为最惧。收妖为仆,其必将妖之七魄自体内取出封于器皿物什之上,又困其命魂在其上,天地二魂缚于符咒使其不得脱,便可轻易使其做事。而其妖身之所困,神之所控,其身不由己,连死都不一定死得了。元魂被制,若惹得其主不高兴,便会落得个灰飞烟灭的下场,比死更惨。

夜娘修的是仙道,虽是冷情,却从不曾为恶杀生。若是从前,要她受恶人所制,其定是宁可一死,哪怕元魂被毁也不能愿,然而其有所挂念,终只有束手就擒。

富和尚知其性,以稚子为胁,迫得夜娘为其做事,可怜夜娘几乎已将位列仙班,如今因爱子心切受制于人,善恶不分,为恶人间,毁一身道行不说,还损了德行。

又几载,夜娘之子长成稚儿,随富和尚入了佛门,无名无姓只有法号净灭,富和尚言此其灭所有妖魔鬼怪、还世间清净之号。然其真意,恐怕也只有和尚自己才明了。

净灭天资身高,生而具有法力,降妖之法学得十分快,富和尚恐其成事,不敢全授,且自己所做隐秘之事也不敢让其知道。

富和尚每每去做见不得人之事从不带净灭,不是为了净灭好,而是怕他也习得夺妖鬼修行的修炼之法来与自己争抢。富和尚留着净灭不为其他,所图有二,一是为了胁迫夜娘,二便是为了其自己之天劫。

一般凡人修仙,天劫相比妖鬼不值一提,只要道行够了德行够了,隔断尘世牵连便就成了仙。

通常凡人没有妖鬼最怕的天雷劫,然而走旁门左道修行者则不同。毁人道行,害其性命,皆为罪。上天有好生之德,妖魔也有命,众生平等,也为杀生。天法公正,若为害人恶妖邪鬼,降妖之人杀之不添恶行,然若杀修正道妖鬼则算其做恶行。而富和尚这类人,不仅杀义妖善鬼,盗其修行,更是令妖鬼替其行恶,于世间敛财。这类人,成仙前必有天劫,劫难重重,因其所为,比妖鬼劫难更厉者有之。富和尚早有听闻,因怕天劫,而留半妖于侧,欲以其替自己受劫。

受制众妖被富和尚封在个瓶罐中藏于密室,密室以法术掩。然富和尚虽然处处防着净灭,却低估了净灭之能和冥冥中夜娘母子间之牵连。净灭聪慧又心性淳厚,光是凭着庙中经阁里的书竟悟出了法,也学会了些法术。便是这些法术,其偶然间发现了屋中密室,也见到了夜娘。

净灭虽不识得其母夜娘,却记得幼时常有一女妖照顾自己,然而自一年前,便再也没见过她,只是师傅出门或归来时偶有其妖气。

自小到大,师傅对自己甚为严厉,只有这女妖对他极好。师傅不许其问,他也不敢多问,只是心中总是有些想念。因而净灭自书中习得寻妖之法时,便循着记忆中的妖气找到了密室外。

富和尚有一傀儡妖,三魂七魄被拘了三魂四魄,余下三魄无心无念,只会听从富和尚命令。自净灭三四岁起,富和尚便总将其独自丢在庙中,不闻不问,因得有傀儡妖在,净灭才不至被饿死。也亏得富和尚只令傀儡妖照顾净灭,且只是不许净灭离庙,其他没有细说,傀儡妖无心自然不会多做,才使得富和尚不在之时净灭在庙中极其自由。也是因此缘由,净灭找到密室后,没有受到傀儡妖阻碍,只花了四五天便找到进去的方法。

净灭性善,常怜被制妖类,然曾只是向师傅询问,却被大骂一顿还罚了思过一月,后来也没敢再提。如今净灭这入了密室,才知原来被师傅困住的妖鬼竟有如此多。密室内阴风阵阵,邪气甚重,净灭已能分辨,其中虽也有恶者,却也非师傅所言那般全是奸邪恶徒。特别是他所熟悉的那虎妖妖气,虽蒙了尘,其中却总不灭的有一丝绵绵不绝之善念,且竟是这股向善之念才是此妖法之源。

净念虽小,然自小跟随师傅,师傅所做之事他多多少少也能猜出一二。其十分清楚,师傅绝非什么善人。光是炼妖时那种惨状,绝非善者能做得出的。净念虽非无心相救,然一者师命不可违,二者其不懂破解之法又怕放出之妖反报复他,所以除了夜娘,他也不敢和其他妖鬼多有接触。

净灭尚弱,夜娘不敢说出其身世,叮嘱其来之事万不可被富和尚知道,又传其法力,授其修仙之法。

就这般过了数年,一日,富和尚竟忽然提前回了庙中,发现净灭在其密室中,又见夜娘被其放出,又惊又怒,恐净灭已知身世,便起了杀心欲先下手为强。

净灭先前打开了关着夜娘的瓷瓶,然而夜娘虽然得以出来,魂魄却仍然被禁锢在瓶上,若法不破,则不得脱,甚至不能违背富和尚之意。可一旦瓶身破碎,其七魄被毁,便是死。然而夜娘救子心切,不惜自己打碎瓷瓶、拼尽全力冲开束缚,替净灭挡下致命一击,此双重打击之下,夜娘元魂尽碎,连一丝声音也来不及发出便灰飞烟灭了,魂魄尽散之前,其拼了命回过头想最后看净灭一眼。然其刚回头便身形顿消,也不知究竟有没有如愿。

然而便是夜


状态提示:第59章 妖鬼有道游方僧(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