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网络游戏>汉儿不为奴>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保卫开封

江南右军继续向归德进军后,唐三水一直盼着李来亨改变主意来挡他,可直到归德城下,也没见李来亨派兵来,甚至连个探马都不曾见到。无奈之下,唐三水也只能以“救星”的形象进入归德城。

江南右军的到来,让归德知府赵诚信欢喜的就差喜极而泣了。他亲自带着城中士绅出城迎接唐三水,喊出“提督大人”时,险些就当场落泪。

赵诚信是真的感激唐三水,感谢江南右军,他发自肺腑的希望江南右提督大人能够长命百命,希望江南右全军将士都能升官发财。在此之前,他提心吊胆了七个多月,整个人足足瘦了一圈,原先宽大的官服都改小了两号。

提起这七个多月,赵诚信当真是一肚子委屈。

自打去年忠贞营进入豫东地区后,赵诚信做为归德知府,便向开封的河南巡抚贾汉复告急求援。在等待援军的同时,他严令各县驻防绿营立即退入府城,一切不能带走的物资全部焚毁,以求达到坚壁清野,迫使忠贞营退出归德的目的。只是,从豫南过来的忠贞营进入归德之后,却没有如赵诚信所愿退走,或转向他方,反而在归德境内打转,不时还向归德府城发起进攻。

赵诚信不知道,他视为大敌的忠贞营“大寇”们不是不想离开归德,而是实在没地方可去。归德绿营虽然焚毁了各县储粮,但他们时间有限,还没法将乡下也一扫而空。归德一府,在河南各府中还算好的,虽然人口和钱粮不及开封、郑州、洛阳等大府,可比南阳、汝宁等地却是强得多。因此忠贞营在城池以外,还是勉强能够找到一些粮食。当然,这些粮食的背后自然是归德乡民的血泪史了。古往今来,这些乡民的血泪,从来不会被记入史书,无论对他们施暴的是哪一方。

大寇们不走,赵诚信也只能盼着贾巡抚能发兵来援助归德了。他日日夜夜盼着援军,可是盼了半年,却也没等到一支兵马前来。城中的粮食倒是不缺,归德毕竟是府城,又早早有了准备,就是再守上个一年半载,城中军民也能撑住。可孤城困守的滋味实在不是人受的,盼星星盼月亮却看不到一点希望,就是再坚强的人也总会有颓丧的时候。

赵诚信没有埋怨巡抚贾汉复遗忘了归德,也不敢怪钦差大人鳌拜抛弃了归德军民,他也是明事理的人,知道十座归德城也及不上一座开封府。大清想要守住中原,就绝不能放弃开封。围绕开封一带的大战,关系也不仅仅是中原的得失,而是北方的归属,是大清的存亡。

归德,从一开始就是弃子。这一点,赵诚信比任何人都清楚,可是中原的得失,大清的存亡跟他有什么关系,他只想保住性命而矣。说气节,赵诚信身上没有多少,要不然当年他也不会先降闯再降清。可是再怕死,赵诚信也不敢降明了,因为他的家眷都在北.京,他若是降了,一家老小就会没命。他不能为了自己一人的性命,就害死自己的儿孙吧。

从前,清朝有“不死于贼便死于法”的酷令,在这条酷令的震摄之下,各地守城官员都能做到视死如归,甚至于与城同殉。然而,自从太平军崛起岭南,一直挥军打到江南后,这酷令已经没有多少官员再当一回事了,甚至清廷自个也不敢再因为弃地而斩杀守城官员。反而对投降了明朝的官员们暗中许诺,只要重新归降便计往不咎,可是在清廷已经势弱,眼看着就要朝不保夕的情况下,那些投降了明朝的官员们还没有人蠢得再倒回去。如已经归降明朝的原湖广总督张长庚、江宁巡抚蒋国柱等人,都曾经得到过清廷的保证,可他们却不约而同的将清廷的秘信交了上去,并且将送信的细作抓进了大牢。

识时务者为俊杰,从来不是一句讥讽,而是真理。大势已然在明不在清,这时候,俊杰自应要识时务。

在当前这个形势,如果继续实施酷法,因为弃地而杀守城官员,所起的效果只能是相反。至少,这些弃地的官员没有投降明朝,比起那些明军还没到就易帜的官员好得太多。所以杀了这些弃地官员,只会让人心更加心寒,对大清更加失望。不能以酷法震摄,清廷便只能采取其它的办法来保证下面的官员不会大规模投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年腊月的时候,老臣宁完我向顺治上了个折子,提出今后凡出任知府、同知以上官员者,必须将其家眷迁至京城,以此为人质,从而能让那些守城官员们有顾虑,进而能够坚守于城。这个主意相比酷法要委婉得多,且更有效果,毕竟人有亲情,没有人愿意因为自己而害死亲人的。

顺治果断的采纳了宁完我的主意,叫吏部具体商办。结果,赵诚信很不幸的成了这个新令的第一个受害者,原本在山西老家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连同儿媳、孙子都被迁到了京城。美其名曰是要解官员后顾之忧,但谁不知道那就是人质。

之所以只要知府、同知以上官员留家眷在京为质,而不是连县令这一级也要留质,倒不是顺治对于那数以百计的汉人知县十分信任,而是因为北.京养活不了太多人。几百个县令背后就是几万乃至十数万以上的庞大家眷,这个数字比在京的满州人口都多,北.京连满州人的旗饷都快发不下去了,又哪里负担得起这额外多出来的十几万人。故而,县令这一级被排除在外,只以同知为界。同知以上官员毕竟人数少,他们的家眷不过一两万人,想办法总能安置得下。


状态提示: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保卫开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