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中华大抗战>第248章 陈诚出面讲情

陈诚与何应钦来到蒋介石办公室。

陈诚对蒋介石说:“张向华的兵力部署是出于部下的授意,退守二线逐次抵抗也是按部下的命令进行的,如果委座认为此事有何不妥,请训斥部下;如果这些事触犯了军法,请先予部下处分,然后才是张向华。”

陈诚将一切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这完全出乎蒋介石和何应钦的意料,两人听了都愣住了。良久,蒋介石才说:“记得上一次我召见你和德邻,你当面向我报告的兵力部署,以及尔后第九战区呈报上来的兵力部署计划,完全不是这样嘛。”

“是的。”陈诚说:“但是部署计划是可以视战局发展变化的。”

蒋介石:“张向华为什么要留第4军做预备队?这不是存心保存他的基本部队实力吗?”

“张向华离开第4军多年了。第4军几经改编,已没有了过去的基础。”陈诚争辩说:“再说预备队是需要能运用自如的,指到哪里打到哪里,指挥官当然要掌握一支自己所熟悉的部队,才能有把握让预备队去解围攻坚。假如用一支不熟悉情况的部队作预备队,在关键时刻,使用这支预备队了,或是战斗力不强,或是不肯力战,或是阳奉阴违,岂不影响整个战局?如果我在前线指挥作战,我也会留第18军为预备队的。”

沉默片刻,蒋介石说:“九江失守,总应该由张向华负责的。”

陈诚说:“敌强我弱,抗战以来已失半壁河山。假如每一失地不问青红皂白,要指挥官负责,还有何人敢担当指挥之责呢?在张向华报告申述中有一条,即在到任前,九江周围公路已彻底破坏。证明我们有在万不得已情况下放弃九江的计划,兵家胜败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我们打的是持久战,九江虽失守,张向华指挥部队转入二线阵地逐次抵抗,虽败不乱,符合持久消耗战之原则。部下认为,张向华不应承担九江失守的责任。”

蒋介石听了默然无言,沉默片刻,忽然说:“把张向华的申述记录送来,我看看他的申述再作决定吧。”

何应钦说:“好,我马上呈报委座。”

告辞出来,何应钦对陈诚说:“你该说的都说了,看来有转机。我回去马上把记录呈报委座,等等吧,看委座怎么批示。”

陈诚去见蒋介石之前,侍从室主任林蔚已向蒋报告,说一些将领对张发奎的处置颇有微言,尤其是在张发奎申述后,听的人都深表同情。张发奎在北伐中立过汗马功劳,是当时闻名的“铁军英雄”。抗战以来,从淞沪抗战至今,态度十分坚决。他能获得众多人同情,也是理所当然的。

陈诚的辩解,有几处打动了蒋介石:抗战以来,半壁河山已沦敌手,其原因固然与前线将领有关,就与他无关吗?如果每失一地,都要追究指挥官的责任,今后还有谁敢指挥部队抗击倭寇呢?还会有谁听他的使唤呢?破坏九江附近公路的指令是他亲自下的,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尔后在万不得已时,放弃九江做未雨绸繆之准备。”也就是说,他预先就知道九江守不住。

换句话说,现在天天大声疾呼“保卫大武汉”,武汉能长期固守得住吗?武汉比九江不知重要多少倍,万不得已时放弃武汉,是不是也要追究指挥官的责任呢?

蒋介石思前想后,闷闷不乐。宋美龄发现了,关切地问:“达令,又有什么事烦恼啊?”

蒋介石叹息道:“为张向华的事,陈辞修居然跟我顶上了,这真是想不到的。”

宋美龄嫣然一笑:“我当什么事?原来是让辞修气的。”

蒋介石苦笑着摇摇头:“我不为陈辞修跟我争执,而是陈辞修说将领们颇有微言。是啊,我知道有些人在背后说我爱发脾气,乱骂人,把我形容成暴君了;还有人说我多疑,手伸得太长,爱瞎指挥。惟独没有人理解我的难处,谅解我的苦衷。难道我不愿意表现得有风度吗?或许还有人以为,我这个领袖当得很惬意,却没有人知道我现在是食不甘味,睡不成寝,终日为抗战的事忧心忡忡啊!”

宋美龄温柔地说:“是非虽一时不明,终有明白之日,依我看,部下们还是能理解你的。如果说有人说三道四,我看那是别有用心哩。”

蒋介石说:“说我疑人,我能不疑吗?看看我们的军队组成情况吧,真正的嫡系有多少?黄埔生还羽翼未丰,高级将领中,多半是在我身边韬光养晦。一旦时机成熟,这些人还会起来兴风作浪。所以他们现在还在夺兵权,保存实力,就是在养精蓄锐啊!你叫他们往前打,他们就是要后退,我不亲自在关键时刻插手指挥,听任他们搞下去,仗早就打乱了!”

宋美龄安慰道:“依我看,现在是抗战时期,这些人也不敢为乱。抗战不会在短时期内结束,再过两年,黄埔将领逐渐成熟了,可以担当重任了,就可以把兵权集中在黄埔将领手中,到时候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眼下呢,对那些杂牌将领还是宽容一些,使他们能够努力效命,至少不会捣乱就好了。张向华虽也算个人物,但能量并不大,而且有辞修在控制,你该做得大度一些。辞修是最忠实于你的人,他保人也是在替你笼络人,你该给他一点面子,一来显示你对他恩宠,二来他在下面也更有威信,能更多地替你笼络住人啊。”

蒋介石频频点头:“是的,是的,你说得很有道理。我决定不再追究张向华了,等事情冷一冷,另外


状态提示:第248章 陈诚出面讲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