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舌尖上的大宋>第1437章:来历的秘密(上)

杨怀仁答道,“大师一定觉得我说的话和我正在做的事情前后矛盾了。

说的清高一点,征伐交趾,不光是为了我自己,或者单纯为了皇帝或者朝廷,更是为了我们的民族和百姓。

我不想做皇帝,可我也看不得百姓受苦,要不想百姓受苦,就得帮助皇帝和朝廷解决一些问题。

所以绕了一大圈,最终我还是得给皇帝卖命,想想,或许这就是命数。”

大和尚疑惑道,“百姓安居乐业,小僧不觉得他们很受苦。”

杨怀仁道,“大师这么说就不对了,不光对不起我,还对不起你的老板——佛祖。这世上如果所有的百姓都那么幸福,也就没有宗教存在的必要了。

人类只有在困惑和苦难中才需要精神寄托,吃饱喝足了想的全是淫邪之事,哪里还顾得上神佛?

佛教传教的根本,也是劝道百姓一心向善,诚心向佛,然后积善因,得善果,死后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哈哈,据我所知,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从咱们大宋出发一直向西走,只能是越来越落后的荒蛮世界而已。

也许是大师是个乐天派,看到百姓有饭吃,有地种,有衣穿,忙碌奔波的时候脸上还能戴着点笑容,就觉得百姓很幸福了。

这其实要说到一个如何看待世界的问题,用大师的眼光看,百姓就是幸福的,可这或许是一种表象,一种暂时的局面。

谁敢说未来的几十年,这些幸福的百姓,还有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不会面临一场灾难?”

大和尚忽然不笑了,严肃道,“不知王爷说的是天灾还是人祸?”

杨怀仁也认真答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从来都是这样的,所以也有天灾,也有人祸。”

大和尚狐疑地看着杨怀仁,忽然很怪异的点了点头,然后说了句很高深的话,“王爷可知轮回之事?”

杨怀仁听到轮回二字便吓了一跳,这才意识到刚才他们谈话的时候他太放松,似乎说漏了些什么,别洞察力很强的悟能大师发现了,然后开始有了些疑心。

见杨怀仁没有立即回答,大和尚忽然讲起故事来。

“小僧很久以前不过是少林寺的一个小沙弥,师从圆浑大师。本来圆浑大师比小僧高了两辈,是不能做小僧的师父的。

但因为小僧从小受圆浑大师照顾,渐渐长大后又随在圆浑大师身边侍奉起居,受圆浑大师教导颇多,实际上圆浑大师便是小僧的恩师了。

圆浑大师虽然身在少林,却不会武功,一生醉心佛学,为我少林高僧。

仁宗康定年间,小僧还是少年,便随圆浑大师下山云游,走至齐州,遇见一位当地的高人隐士。”

杨怀仁稍稍一算,仁宗康定年间,那是近五十年以前了,那时候大和尚如果还是个少年,那么他最少也有六十岁了。

听到他说圆浑大师在齐州遇上一位高人隐士,忽然意识到些什么,只是还不敢确定,便只能等着大和尚继续说下去。

大和尚说起往事,目光里充满了幸福之情,只是他说到这里也故意顿了顿,便是等待看杨怀仁的表情。

等到杨怀仁面露惊疑之色,他便知道了些什么似的。

“王爷应该猜到了,齐州的那位高人便是河源先生。河源先生当时已经年近六十,和圆浑大师相仿,但他的样貌却只有二三十岁,圆浑大师好奇,便拜访了河源先生。

河源先生虽然不信佛,却对圆浑大师礼敬有加,在河涧竹林同圆浑大师论道,小僧有幸同年龄相仿的河源先生幼子在一旁听教。”

杨怀仁没想到大和尚原来和廉希宗先生幼年时就认识了,怪不得当初他住在后山的学院里,廉希宗先生的弟子们对一个酒肉和尚那么尊敬。

杨怀仁心中好奇,问道,“圆浑大师和河源先生竹林论道,不知他们说了些什么呢?”

大和尚接着说,“这件事小僧一直以来就很是好奇,直到现在也没想明白。”

“啊?这是为何?”杨怀仁其实心里已经有些明白了。

大和尚答,“因为两位高人一开始还只是简单说些佛法和人世间的道理,说到后边,忽然提到六道轮回,再往后小僧就听不懂了。可能……是小僧的慧根太浅吧。”

杨怀仁心说这哪里是你没有慧根的问题,是以你当时的年纪和见识,应该根本不相信他们说的那些高深的话。

大和尚又说,“后来过了很长时间,小僧觉得圆浑大师和河源先生都是高人,他们说的话小僧听不懂实属正常,所以也便不去纠结于此,渐渐便忘了这件事了。

直到刚才,小僧忽然想起来,王爷说的某些话里,似乎和当年两位大师说的话,竟是有些相似的。

或者说,之前小僧也曾经觉得王爷好像哪里不太对,但一直也搞不清是哪里不对,所以一直有点迷迷糊糊。

可刚才那一刻,小僧忽然想到了一点,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杨怀仁已经猜到大和尚怀疑什么了,全是他自己说话不注意,才漏了些不该说的东西出来。

换了以前,他是绝对不会让任何人知道他的来历的,这种事太危险,几乎可以瞬间让他现在拥有的一切轰然崩塌。

但现在面对大和尚,他忽然有种把心中的疑惑说出来的冲动。

这种冲动的产生,杨怀仁自己也不是很理解,一个秘密,或许就应该一直保持下去,永远不再提起来才最好。

可是


状态提示:第1437章:来历的秘密(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