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玄幻奇幻>步天为凰>第二百二十八章:根深蒂固

天歌心想自己,其实也是死鸭子嘴硬,就是不管小兰和孟昶如何解释,自己都不相信,这隐士只有有学问的人才可以称为隐士。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是受了后来那些武侠小说的荼毒吧。哪些隐居山林的大侠客,世外高人,岂不是都是隐士。高深莫测隐居世外,怎么能说是士族才能是隐士呢?

也许,哪些武侠小说大家也是有这样的心理,所以才把这一观点给更正过来,写成了室外高楼,这些室外高人也不见得都是有学问的吧,或许都还是大字未识一个了,普通老百姓就是修炼了绝世神功,才有了这种千载难逢的机缘。

不过从字面意思来说,看起来还真是士族才能称其为隐士吧?不然这个古代人交流起来也没有现代人这样的公平,人人平等的理念,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而且这些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情况,是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根本了!

小兰笑道“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以隐求官,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又说“当然还有,无奈而隐,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真隐而仕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殷商时的伊尹,商周时的姜尚,元末的刘基,名气最大的当属诸葛亮。“隐于朝”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实际上对国家危害最大。名为“大隐”,实为大患。”拯救青梅竹马

小兰笑道“我也念一首,关于隐士的诗词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白居易《中隐》今来招隐士,恨不见琼枝。——李德裕《访韦楚老不遇》近逢商洛客,知尔住南塘。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许浑《寄题南山王隐居(一作王隐士居)》”

孟昶笑道“呵呵,你这可不只是一首哦,磻溪连灞水,商岭接秦山。青汉不回驾,白云长掩关。雀喧知鹤静,凫戏识鸥闲。却笑南昌尉,悠悠城市间。——许浑《题灞西骆隐士》紫府丹成化鹤群,青松手植变龙文。壶中别有仙家日,岭上犹多隐士云。——李商隐《题道静院院在中条山故王颜中丞所置虢州刺史…写真存焉》

行簪隐士冠,卧读先贤传。——韩偓《南亭》”

天歌照着手机念得振振有词“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经文是妄言。出浦钓船惊宿雁,伐岩樵斧迸寒猿。行人莫问师宗旨,眼不浮华耳不喧。——杜荀鹤《题江寺禅和》病后霜髭出,衡门寂寞中。蠹侵书帙损,尘覆酒樽空。池暗菰蒲雨,径香兰蕙风。幽闲已得趣,不见卜穷通。——李中《书蔡隐士壁》”

又说“烟萝拥竹关,物外自求安。逼枕溪声近,当檐岳色寒。药苗应自采,琴调对谁弹。待了浮名后,依君共挂冠。——李中《寄庐山庄隐士》盛府宾寮八十馀,闭门高卧兴无如。梁王苑里相逢早,润浦城中得信疏。狼藉杯盘重会面,fēng_liú才调一如初。愿君百岁犹强健,他日相寻隐士庐。——徐铉《赠浙西顾推官》”

仙人好负局,隐士屡潜观。——张鷟《扬州青铜镜留与十娘》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八章:根深蒂固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